中兴通确定了今后两条前进路线:一条是通过经营模式来进行市场和产品营销;另一条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本刊记者/陈莎
上市:不只是通过IPO募集资金的概念
2007年9月,夏末秋初。北京,上地三街9号。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郭洪来到了位于嘉华大厦10层的北京中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视察。所有的中兴通人这天都显得喜气洋洋,热情好客。
中兴通井然有序的办公环境和融洽自然的工作氛围给郭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兴通的低调朴实,对比它如今员工总数达400余名,总资产逾2亿元的身姿,让人深感难以置信,郭洪决定尽力扶持这个只知默默辛勤耕耘的企业。
郭洪建议朱元涛,“中兴通已具有在三板上市的资质,应该尝试借用资本的力量扩大企业规模。”郭洪的这句话,触动了技术出身,只知埋头苦干的中兴通董事长朱元涛。做事审慎、心思缜密的他并没有马上应承郭洪的建议,他需要一些时间好好考虑。
朱元涛坦言,像中兴通这类的企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相对而言,公司利润比较高。对于这种有比较好利润的企业,在关于下一步资金的如何投入和使用又不特别明确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应该走上市这条路?”朱元涛深感困惑,“过去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精力去论证,公司一直没有出台什么明晰的政策。”郭洪的出现,促使朱元涛开始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有关上市的问题。
郭洪视察走后没多久,中兴通便邀请了很多券商、投行、中介机构来论证上市的可能性。清晰的产权结构,明晰的公司制度,无任何借贷负债,净资产达1.1亿元的中兴通,让来的所有券商、投行和中介结构都很吃惊。毫无疑虑,他们一致认同中兴通的上市之路。
在得到来自各个专业机构权威的论证结论后,朱元涛也下定决心带领团队,信心满怀地开始执行中兴通三板上市的计划。
“在上市的过程当中,如果按照郭主任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在2007年底就该完成,但具体工作一开展后才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内容要多得多。”繁琐而高难度的工作并没有阻止中兴通的上市步伐,它仍亦步亦趋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朱元涛告诉记者:“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先不谈结果,券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公司进行的咨询和上市辅导,不仅对公司内部的管理、运作机制的监控,还是公司的整体构架;不仅对公司的经营者,还是员工,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关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是什么’‘经营模式是什么’等等问题,上市之后,都会逼迫公司去涤清。”
无可厚非,上市是所有谋求发展的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朱元涛说:“客观来讲,上市不仅是通过IPO募集到资金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更多的二级资本市场的手段来帮助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投资控股方面,企业透明了,规范治理了,一方面提高了知名度、公信力,另一方面,使别人能迅速了解你的企业,并且能确保所了解的信息都是准确的。这都会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2008年10月28日,这是个让中兴通人期待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兴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正式挂牌。
望着眼前挂牌板上赫然显立的“中兴通”三个金色大字,作为中兴通董事长的朱元涛感慨万千。
回顾中兴通十余年来几经波折、几度艰辛的创业历程,对比如今的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朱元涛心情是激动豪迈的,但在光荣背后,他仍用警觉的语言,提醒着自己,提醒着每一个中兴通人:
“面对不断涌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责任与压力并存,我们需要更加勤勉工作,开拓创新。”
中兴通的上市对于每个中兴通人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三板上市的成功使中兴通在资本市场迈出了一大步。
“中兴通确定了今后两条前进路线:一条是通过经营模式来进行市场和产品营销;另一条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朱元涛相信,“上市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的规范化运作和盈利体系的建设都将起到很大作用。因为现在不管是面对问题,还是做决策,再来讨论的话,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都有很大改进。”
思考:中兴通未来做什么?
朱元涛告诉记者,中兴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刚刚成立的时候,公司管理层考虑的只是公司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赚到钱给员工发工资。“那时候没有想要在哪个行业领域怎么样,只是不断寻找赚钱的机会。”这也是每个初创企业必经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
直到1999年,这时中兴通在资金积累、公司资源及公司盈利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条件,公司管理层才开始思考公司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中兴通开始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关于今后公司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仍不甚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