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278亿元,同比增长20.9%,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速。记者昨天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根据初步核算结果,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完成3062.6亿元,同比增长17.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1%。企业实现技术收入2970亿元,同比增长20.2%。计算机和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
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生产型和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数量比往年增加近千家。由大学科技园、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组成的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00家,孵化总面积超过1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0余家。同时,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者,形成了系列创业、天使投资等创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了区域创业水平和层次向高端化发展。为此,中关村针对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需求,集中政策资源,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2011年,示范区新增总收入过亿元企业超过140家,总数达到1550家,其中,百度、凡客、中国普天等近百家企业收入比去年翻一番;新增过十亿元企业约50家,新增过100亿元企业约10家。
在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据介绍,2011年,中关村统筹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项目300余项,安排统筹资金共100亿元,资金支持模式实现了由各部门独立支持向多部门统筹协同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助、贴息向股权投资、共享知识产权等方式延伸。
创新成果也因此不断涌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芯片——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全球首套商用液体安全检查系统、国内首款双核1.5GHz智能的小米手机、TD-LTE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新能源汽车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多系统多频率高性能导航定位SoC芯片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惠及首都民生和产业发展,中关村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挥领军作用,策源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9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约占全国的40%,其中75%转移辐射到京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