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四大核心商圈之一,一直以来并不缺乏人气、消费能力以及多元化商业模式的中关村与北京其他商圈发展的活跃、高速相比,有着别样的不同。但可喜的是已经出现的以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代表的诸多商业项目,正在引领着中关村走出消费模式的“单行道”,展现它未曾被释放的潜质和活力。
供需失衡催生新商业形态早在1999年,中关村地区已经成为辐射北京乃至全国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电子市场几乎“霸占”了中关村的商业地产。就是这个单调得几乎没有其他商业形式的中关村,却聚集着近5000家中小经销商,平均每天要接纳来自全国各地近10万人的客流量。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定位,导致该商圈能供居民日常消费的综合性商业极度匮乏,“有钱没地儿花”成了中关村地区多年来的真实写照。
高收入带来巨大消费潜力在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之间匆忙来往的白领精英,以IT从业者为主体的消费人群,其收入普遍高于北京平均水平,而他们/旺盛的消费热情,却无可奈何的投射在了别处。据调查统计,在城东燕莎、赛特等高档商场办卡的消费者里有一半是来自海淀区的白领、金领。“海淀挣钱朝阳花”的局面传递着他们的无奈:市场经营者创造着红火商业的氛围,自身消费需要却无法就地释放。
多元模式缔造全新中关村十年前,“不方便”几乎是“中关村”的代名词,十年后闪烁的广告霓虹、川流不息的时尚青年和众多的商业实体,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一个全新的中关村商圈正在成型。以率先加入新商圈建设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这个20万平米的商业航母,涵盖了家乐福亚洲旗舰店、精品购物区、高档影院、商业步行街以及运动名品城五大商业业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站式”购物及休闲场所,给附近办公和居住人群提供极大便利。这一大型商业项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关村的商业面貌。
家住中关村的林先生,对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再亲切不过了,每个星期他们都会来这里的家乐福旗舰店集中大采购一次,从食品到日用品,从服装到小家电,从逛步行街里的精品店,到去美嘉看电影大片,全都一站式解决,回忆起以往,林先生十分得意自己当年把家安在中关村。
综观今日中关村,在以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首的众多商业模式的共同塑造下,已经构建出了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新商业体系。至此,中关村IT产业独占鳌头的单一业态商业格局,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蜕变。中关村这张曾经代表北京乃至中国的“名片”又一次焕发出了耀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