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侯仁之院士的助手岳升阳认为,中关村既是高科技园区,又有大量著名的文化遗产,房地产业的发展不应该脱离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脉。
![]() |
岳升阳说,历史上中关村曾是一片乱坟区,从元 代后才逐渐繁华起来。到了明代,这个有山有水的风景区出现了大片园林,包括清华园、北大的勺园等,清朝时又有一批皇家园林在此修建,最终形成了"三山五 园"的历史格局。中关村的形成与发展有这样一个脉络--没有清代的园林就不会有北大、清华的入驻,没有这两所著名高校就不会有后来发展起来的文教区,没有 文教区的功能定位就不会有电子一条街的诞生,就不会有今天的科技园区。这是中关村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特点,不应该因发展房地产而遭到破坏。
中关村这个区域构成较为复杂,皇家园林、历 史遗址较,是北京重要的旅游中心区。中关村同时又是全国重要的文化、教育、科研中心。在科技园区成立后,中关村西区还将承担商务中心的功能。这三大功能叠 加在一起,既可能协调发展,也可能会"打架",像住宅和商务用房之间的冲突就是例证。在国外,像北大、清华这样的知名大学可以带动一大批以学生公寓为主的 房地产项目,也会吸引小企业在此孵化。但中关村不是这样,由于功能的过度集中导致地价、房价普遍上扬,房地产商宁肯开发高档写字楼、商务住宅,而不愿向普 通住宅项目投入资金。这样,正规学生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自费生搬来搬去离学校越来越远,最终连饭馆、商店等基本设施也被拆除了,附近的居民感到生活越来 越不方便。
中关村是历史文化区,如今又要建设商务区, 这本身就是一对不易协调的矛盾,但不发展又不行。专家在讨论海淀区旅游规划时提出,海淀一年的旅游收入是43亿元,而旅游资源很少的朝阳区则是90亿元, 海淀差就差在星级宾馆的规模和档次不够。中关村要结合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因地而宜进行开发建设。侯仁之先生曾设想,中关村地势高的台地作为建设区,低地 则以风景环境区为主,尽量做到互不干扰。只要轨道交通跟得上,商务建筑和住宅可以考虑往外移,没有必要扎堆在中关村核心地带。中关村的建设还应该考虑商业 设施的完善,北大人老觉得生活在农村,就是因为购物极不方便,有钱都没处花,这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有实力的研发机构。
岳升阳认为,在以西苑为中心的旅游休憩区, 增加旅游服务设施,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来说非常必要。建设一些文化味很浓的商业设施,白天为游客服务,晚上当地居民服务,这是个很大的市场。在"一山两园" 的改造中,西苑、青龙桥紧邻圆明园、颐和园,但规划时只把这个地区当成一个交通枢纽,很不经济。每天有那么多游客经过这里,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留下来消费? 如果地上不允许建设服务性设施,可以转入地下。还有景观设计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四环路在通过西郊风景区时,为省钱采取了平铺的办法,现在看来,无论是下沉 还是架起来,都更适应环境的要求。在海淀路西口,四环路的立交桥被修成实心,形成一堵两三百米长的水泥墙,对自然景观是一种破坏。五环路贴着圆明园的北墙 修,到红山口转不过去了,只好把山鼻子切掉一块,这种破坏再也恢复不过来了。景观设计是科技园区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要让人们走到哪里都感到很精致,这 样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海淀区历史文化游和科技游同步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