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4日,科海新技术开发公司成立,这是海淀区政府和中科院联办的第一个科技企业,主要负责将科学院的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此后,信通、海华、四通等公司相继成立。到1984年底,中关村地区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家,形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雏形。
此时,王志东正好从广东考到北大,目睹了中关村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当时亲朋好友都不理解他,从东莞考到北京为什么呢?别人都往海边走,他偏偏往内陆走。当时的王志东目标是搞学术,而不是做生意,因此,离开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他并不觉得遗憾。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他从中关村企业的身上,看到了对技术的追求可以与创业结合,这让他无比兴奋。他对计算机技术非常热衷,但是他也感觉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在中关村不在大学里,中关村是中国离硅谷、离尖端技术最近的地方。”
从此,王志东这个自称为“村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中关村的小倒爷”。1987年还没毕业的王志东,就经常“上街”、“打游击”(这是对当时在中关村一些公司兼职的说法),他直接站门面,接待客户、听需求、定方案、抓货、装机器……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后来展开了创业之路,成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中关村的典型写照。
有人说,科海的财富积累就是靠“倒”计算机,但是,科海集团首任总裁陈庆振现在对于中关村发展的观点却是“中关村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而不是创造GDP的地方”。对此,柳传志的一段论述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的中关村,要想买电脑、买元器件根本不可能,全靠国家分配。因此,中关村最早的突破是向市场经济突破,技术突破是1987、1988年之后的事情了。买和卖今天是流通领域的事情,很平常;过去是投机倒把、倒买倒卖。”因此,能在中关村买到电脑、卖到元器件,这是“两通两海”那个时代最大的突破之一。以此为突破口,他们才撕开了原有体制的裂缝,为中关村的发展带来的无限生机。
其时的中关村,是名副其实的“倒爷一条街”。虽然今天讲到中关村,它是与创新如影随形的,但是“倒爷”的历史并不是中关村不光彩的一段历史,相反,正是“倒买倒卖”使早期的企业完成了原始财富积累,为后期的创新提供了动力;也正是那些曾经被称作“倒爷”的人,创造了中关村的历史,这段历史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铺设了一条大路。
联想的创业是在一个传达室开始的,当时共有11个人。几个女同志到后勤去领抹布等用品回来后,就开始打扫传达室。“当时,他们谁也没意识到这就开始办公司,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还以为只是从一个室调到另一个室。当时我的心里压力很大,这是一条新路,能否退得回去还不知道。1999年之后,科研院所、高校教师创业不成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政策。”柳传志说。
为了公司能够生存下去,柳传志卖过旱冰鞋、卖过电子表,这是“必须做的”。但是,没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很少能卖出东西,全部都赔了进去。直到后来搞技术服务,联想才算挖到“第一桶金”,走上了联想发展之路。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秘书长石定寰说,起初中关村的企业都是靠贸易起家,先挣到钱再说,走的是贸工技的路子。而技工贸总收入的统计数据,也是中关村发明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关村特色。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进行了第一次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指导中关村企业走出一条探索的新路。
随着这股创业浪潮的不断高涨,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型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即集中分布于从海淀黄庄沿白颐路向北至成府路西口和中关村海淀路一带呈“F”型的地域。
“电子一条街”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促成了若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涌现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拳头产品,联想汉卡、四通MS系列文字处理机、长城钛金公司等离子体加速器法离子镀膜技术、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等等,成就了一批企业,更成就了今天的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