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堵车了,柜台空了,客流少了,销量低了……这是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电子消费品集散市场——中关村的近况。
“现在每天生意都很清淡,‘村’里这样冷清已经好几个月了。”中关村的商户们这样说。
“按理说,每年的10月、11月应该是IT产品的销售旺季,但今年这两个月的销量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一位在“村”里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商户说,这两个月他所在的海龙电子城客流量至少减少了1/3,“有时客流量只有过去的一半”。
中关村鼎好电子城的业务负责人也称,目前鼎好已有5%左右的店铺倒闭。
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租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月租金至少要3万-5万元。“如果我每个月卖100台电脑,每台电脑只获利两三百块钱,那连门面的租金都赚不回来。”商户们现在真切地感受到中关村的“冬天”来了。
其实,在此次经济寒冬里对购买电子产品犹豫的,除了普通消费者,还有企业用户。“以前每逢年底,都是企业、政府大采购的高潮期,今年却没看到这种采购潮。”海龙电子城的一负责人向笔者倒苦水。
昔日人声鼎沸的中关村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清?
“中关村之所以生意变得冷清,除了金融危机,其销售模式对电子产品市场的分流也是重要原因。”业内专家分析认为。
早年间,大家都相信“买电脑要去中关村”,因为大批经销商集中在那里,消费者能以实惠的价格买到最新的电脑。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关村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由于IT卖场都是由散户租赁柜台或门面销售产品,并没有基本的价格管理体制,使得混乱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同一型号的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能相差两千元以上。
而价格混乱又带来了诚信缺失。中关村的商户们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忽悠”。先是报出低价吸引顾客上门,等进了门再告诉顾客这个价格的产品已经卖光,然后就狂推“性能更好、价格更实在的货品”。这种将机器卖得很便宜,配件却以高价出售的“忽悠法”,已成为中关村公开的秘密。
另外,高昂的租金也让不少商户苦不堪言,“几年前一个柜台租金八千元,现在是四万元。房租涨了又涨,利润却跌了又跌。”于是,当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袭来时,由于产品销量锐减,许多商户入不敷出只得另找门路。
与此同时,国美、大中、苏宁等传统家电卖场变身为3C大卖场,与中关村模式相仿的百脑汇拣着北京城里的繁华地段大开连锁店面,电视购物和网络购物亦大行其道,这些外来者都成为传统IT卖场的劲敌。
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下,中关村似乎已开始“冬眠”。
但是,不少经销商都寄希望于今年的12月份和明年的1-2月份,因为按照往年的规律,年关是电子产品的热销时节。各家电脑厂商在这时不赚钱也要赚吆喝,几乎所有的电脑厂商为了巩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都会开始此起彼伏地降价。但对于期待之中的“旺季”,经销商也不敢太过乐观,只是谨慎地表示“可能会有点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