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期间,俺曾随着家人去了一趟北京地坛庙会。一回想这次经历,心中无名之火就直往上窜,人超多不说,东西也超贵,停车停不了,吃饭吃不饱,小孩看屁股,大人看脑袋。当时俺还在想,08年不是金融风暴吗?怎么庙会上的人如此大方,花钱就像大水漂来的一样?
等到初五俺上班,节日中的中关村和庙会相比,怎一个凄凉了得。眼巴巴等顾客的商家不少,但后者却少之又少。以往本站在春节过后,都要撰写一些市场调查,看看中关村的买气是否恢复。09年其实已经没什么必要,越看越伤心,就更别提写下文字了。倒是心中每每想起拥挤不堪的庙会和愁容满面的中关村人,不禁愤愤不平。
不平一,IT的吸引力为啥比不过民俗呢?
俺亲自去逛过了庙会,说心里话,真没觉得场子里面有啥新鲜玩意,被大家翻来覆去炒作了N年的民俗,简直就是赚钱的遮羞布。什么川剧变脸,地方剪纸,皮影戏,真的就那么博大精深?
说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俺说啥也不信那皮影戏比OPENGL、D3D、新一代游戏大作、新一代显卡、新一代游戏机更绚丽,更精美?
或者有人说,你小子别胡说,这可是国粹,承载的是中华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云云。拜托,别扯大旗做虎皮了。难道IT技术以及发明这些技术精英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谁不是受了几千年文明的熏陶?俺们现在用来侃大山骂街的中文,也是老祖宗发明的呢。
还有,俺也观察到,庙会中的所谓民俗,其商业性太明显了。很多产品,压根就是流水线上做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原生态。说难听点,就好比站街小姐穿上校服装清纯。
总之,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了汗臭、铜臭、吆喝、小商品、路边小吃的庙会凭啥就比中关村更吸引人呢?一边摩肩接踵,一边门可罗雀,真不知道无数的消费者是怎么想的?
不平二,为何大家就能忍受庙会的暴利?
中关村拉客宰客的情况时有发生,俺并不想隐讳什么。不过,现在很多消费者对于暴利好像有双重标准,花5000元买台笔记本,被奸商多挣了200元,立刻出来寻死觅活,从发改委到卖场保安,告状告不停。大家不要觉得这是胡说,俺就亲身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可是,咱们看看庙会呢?
俺在地坛庙会排了十几米的长队,就为了买一碗灌肠。15元一份,不讲价,队伍排老长,也不容你讲价。等到好不容易拿到灌肠一看,额滴神啊,4*3厘米小块,不超过四块白薯粉,撒点蒜汁。物料成本要能超过5毛,俺赔你1元钱。这个利润率有多少?俺说1000%绝对是客气。
这咋就没人出来寻死觅活的控诉暴利呢?灌肠加蒜汁的制作工艺真的比笔记本、主板、CPU复杂?灌肠加蒜汁的售后服务,真的比装系统、刷机、网络调试更尖端?假如某人不会操作电脑很正常,不会吃灌肠恐怕就要归入白痴级别了吧。难道说卖灌肠的大妈要比中关村导购穿的精神?闹哄哄的拥挤不堪的零下10度,露天连个座位都没有的小摊真比中关村带空调的卖场舒适?
中关村经销商要能挣个10%的利润,那基本属于忍受客户白眼,外加过街老鼠一样的生存状态。到了庙会,媒体上大肆宣传标王几天挣了30万,引来一帮看客艳羡不已,真是一人挣暴利全家都光荣。
俺只能说,这世界没天理了。
曾几何时,中关村是一个高科技的代名词,说良心话,对于小经销商们来说,他们的确配不上技术人才的称号。可是,同样都是做买卖,他们也应该得到起码的利润和人格尊严。国人原来对中关村无条件崇拜,现在又开始变成无条件鄙夷和敌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态吗?
另外,随着IT产品走入家庭,大家对它们的兴趣也随之锐减。其实IT产品也在不断发展,新产品,新创意层出不穷,依然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我们,特别是年轻人为什么一定要挤到庙会混时光,来中关村哪怕是在家,过一个数码春节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