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阵阵冷风吹过京城大地,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计算机学院的会议室里,张张笑脸却洋溢着豪情与热情。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代表中关村软件企业与北航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殿富签署“共同发起创新人才梯队工程,成立创新梯队联盟,共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以解决长期以来中国软件产业高技术人才找不到满意的“婆家”,创新型企业难找到中意 “媳妇”的难题。
中高端人才匮乏成燃眉之急
“中高端软件人才匮乏是当前国内软件产业发展最致命的阻碍因素之一。”北京软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黄显勇说,虽然目前国内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开始招生,社会培训机构也在不断增加,专科、职高层面低端IT人才培养市场发展迅速,但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面向行业需求的实用工程型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几近空白。此外,IT培训市场规范性不高,缺乏具有领导力的龙头培训机构也是中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的重要原因。
“国际信息服务业向中国转移时在人力资源方面遇到两大瓶颈。”北京博彦科技集团副总裁曲玲年说,“其一,信息服务外包行业人力资源供给能力不足。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已经降到了50%-60%,而信息服务行业内的平均离职率高于20%。其二,人才招聘投入成本过高。由于教育与需求脱节,企业需要对录用的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其平均培训成本仅前3个月就已高达1.8万元/人。若企业对此无力承担,扩大社会招聘比例,将又导致行业薪资水平提升和离职率居高不下。这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校企联合需建立长效机制
“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解决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学校和企业协同教学。” 北京中讯高科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放说。
北京新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杨晓东对此形象比喻:“如果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已经达到了80℃的火候,我们现在需要的仅仅是解决该怎么点把火,把温度烧到100℃。”但该如何“点火”,把“温水”煮沸?
徐放认为,学校和企业应协同教学,“企业和学校互相学习、互相结合。企业负责人到学校去学习教学,并把需求与实用技能灌输给学生。老师到企业参与企业项目、学习管理,了解企业需求,并融入教学。”
“只要搞好培训,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曲铃年强调了培训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博彦每年招收应届毕业生300名左右,为了使这些人才快速成长为支撑企业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博彦投入巨资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培训系统,但其间承受着巨大的培训成本压力。”为了解决培训需求和培训成本之间的矛盾,曲玲年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国家将大学生就业的部分培训费用直接补贴给企业,降低企业培训成本;二是国家直接补贴培训机构,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招聘并签署委托培训协议;三是企业和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对大四的课程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修改,企业派出师资参与教学,学生可以在企业实训,企业可以按合作协议向国家申请足额补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黄显勇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建立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牵头,动员高校、服务外包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培训平台。软通动力对中高端软件人才培养采取“研究生、优质本科生学历教育+软件实训”模式。企业与高校合作,实行“1+1”校企联合培养。高校负责基础教学,其课件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教学点在高校;企业负责高端项目实训,教学点在企业或企业的实训基地;此外还联合国际知名教育机构进行人才培养。“这一举措可以大规模培养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极度匮乏的PM、系统架构师、系统分析师、高级测试人员等人才,满足软件行业的迫切需要。” 黄显勇说。
“我们建立了一个应用型电子商务平台——虚拟公司,通过外包的形式拿回订单,让学生实际操作,来培养实战能力。”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李英侠对该校成立虚拟公司培训学生的方式十分看好,“虚拟公司也有具体的业务、质量控制、财务、工会等部门,从总裁到员工都由各个年级的学生担任。学生在不同岗位完全以正规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进行操作。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战能力,而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了更好的规划。”如今该虚拟公司已经与某企业签订了3个月的订单合同,到位资金6万余元。
整合资源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肯定了通过校企联合解决人才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的重要作用,但他同时指出,中关村产学研各方要形成高度互动,必须建立一种长期、统一、稳定的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这有赖于形成一个体系来进行双向推动。对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创新性地与北航计算机学院共同推进的创新人才梯队工程,他表示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支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