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海归潮涌中关村

日期:2010-07-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 ]

  1999年首次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时,邓中翰对准备选择在中关村创业还怀有一丝忐忑。10年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上,再次登上观礼台时,邓中翰对中关村的工作人员感慨道:“当年的选择太英明了。”

  10年间,邓中翰打造的“中国芯”享誉全球,他自己也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的成功之路,只是数以万计的海外留学人员在中关村创业的缩影。

    今年5月,200多位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海外学人组团参观考察了中关村,这是近10年来中关村接待的第147个海外学人考察团。考察结束后,近半数成员表达了到中关村创业的想法。

  中关村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磁场,吸引着海归人才。

  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关村创业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海归人才超过1.5万名,活跃在中关村、由海归人才创办的企业达3000多家。一个极具创新力的海归人才特区,正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

  找最好的人,建最好的研究所

  走进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命所”),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门口一个贴满研究报告的公告栏。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科技刊物《细胞》杂志,头条文章就出自该所。

  2005年研究所初创的时候,一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两篇;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4篇;2009年,这个数字又变成了33 篇,并开始出版专著。

  这是国内科研领域的一块试验田。生命所完全由海归科学家领衔创立,未满5岁就已展现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姿态。

  2003年年初,年仅40岁的王晓东已是美国得州大学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看到一则生命所全球招聘顶尖科学家的启事,招聘条件很有吸引力——5年合同期内,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的科研和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和考核干扰;生命所不需要通过项目申报获取经费,北京市每年提供研究经费3000万元,科技部每年也有经费支持;所长年薪100万元,实验室主任年薪为30万~50万元……

  完全不受国内旧有科研体制限制!王晓东依稀看到了世界一流研究所的前景。而这正是生命所筹建的初衷,即探索一条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道路,创造“类海外”学术环境。

  随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王晓东奔着理想而来:“我们就是要建一个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

  要想建最好的研究所,就要招最好的人。这里的研究人员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不看国内通行的出身名师、名校以及在名刊发文章的“三围”,而是注重人才是否曾经达到国际一流成就、当前是否仍有科研潜力、是否具备科学家的综合素质。受聘比例仅为5%,王晓东作为所长也同样只有一票。

  没有一哄而上的工程思维,一切宁缺毋滥。一个值得珍视的细节是,24个实验室主任职位,用了整整5年才填满。

  在这里,科研人员再也不用因找项目拉经费而苦恼,也不用为检查验收而分神。入围的研究人员每年可以得到至少200万元的科研资金,5年内开展自主研究。

  有了与世界接轨的运行机制,还要具备世界一流的评价体系。

  生命所组成了科学指导委员会,每5年对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委员会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评估不合格的不再留任。

  在今年刚刚完成的首轮评估中,6位参评者有两位黯然出局。评委们认定,其中一位科研产出不足,另一位虽然学术论文数量不少,但原创性和集中效果不够。

  生命所的选人用人机制正在成为样板。

  2009年,中关村出台《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方案》,提出用2~3年,参照生命所模式,聚集3至5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分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心)。

  瞄准海归创业的每一道坎

  留学日本的海归博士、思比科微电子公司创始人陈杰至今对2005年创业迈出的第一步记忆犹新。

  公司初创期注册资金不过120万元,没想到经过专家评审,中关村管委会决定给出300万元重大专项资金资助,“这笔资金足以将公司全额收购”。

  陈杰说,当时凭公司自有资金,只能去开发100万像素甚至30万像素的芯片。正是有了这笔“巨额”资金,才大大缩短了公司积累期。在经费的支持下,2006年,陈杰的公司成功开发了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

  300万元的政府专项资金给刚刚诞生的思比科以坚强的支撑。今天,思比科已成长为国内唯一一家能自主设计和批量生产百万像素以上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及相关图像处理芯片的高新技术企业,终结了CMOS图像传感器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时代。

  像陈杰一样受益的不在少数。记者发现,陈杰的公司所在的国际孵化园内,125家海归创业企业都有一本服务手册,上面提供了数百项国家及地方的科技扶持资金专项,需要申请的话,孵化园会有专人负责办理。

  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副总经理罗毅说,海归人才回国创业有共同特点:人员素质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强,但是创办企业的经验不足。孵化园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在创业初期尽快适应环境,度过风险,克服困难。

  类似的留学人员孵化园在中关村有29家,3000多家海归企业在这里蹒跚学步,之后进入各个产业园中拓展发展空间。中关村也把服务 瞄准海归创业的每一道坎。

  2008年10月,一个历史性机遇摆在已成立两年多的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面前:有机会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VRBPowerSystem。这家企业拥有全球顶尖的技术研发,却恰好遇上金融危机。然而,公司董事会要求账面必须保有两年的流动资金。

  正在公司董事长俞振强为寻求收购资金焦虑的时候,中关村通过评估认定普能前景可观,多方沟通,愿意承担风险。中关村的表态给董事会注入了强劲信心,最终完成了低价收购,随后中关村还牵线联系上新的股东,普能公司迅速获得800万美元的投资,在电堆构造、关键材料、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普能公司拥有钒电池领域15项专利及核心电堆设计、电解液配置、系统集成设计,以及在风力发电、离网供电系统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技术,覆盖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

  每天都有奇迹发生

  海归潮涌中关村。

  近10年来,到中关村创业的海归人才数量快速增长,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累计接待来访的海归人才超过5万人次,其中10人以上的访问团组超过150个;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两家海归人才企业注册成立。

  在中央启动“千人计划”、北京市出台“海聚工程”之后,中关村启动了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大力吸引和聚集产业领军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有 29名中关村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27名,占全国总数的17.6%,位居全国第一。69名中关村人才被认定为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北京市总数的78.4%。

  海归人才为中关村的创新和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863”、“973”等科技重大专项中,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航天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在新创制的很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都有海归人才的智慧贡献。

  一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翘楚悄然诞生:邓中翰创办的中星微电子公司研发了数字影像芯片,文剑平创办的碧水源公司研制了膜生物反应器应用技术,李彦宏创办的百度公司研发了框计算平台和智能搜索技术……

  截至目前,中关村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150家,IPO融资额13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24家中关村企业中,半数是海归人才创办的。中关村海归人才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累计超过50亿元,并吸引了数百亿元的境内外资金。

  中关村开始瞄准新的目标——通过集成资源聚焦重点,促进海归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元规模企业。

  在人才方面,中关村重点实施高聚工程,有81个个人或团队被任命为2009年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推进股权激励试点,目前已经有263家单位参加试点。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列支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在经费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已经批准82家试点单位及其承担的101个国家及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开展试点。

  今年4月,中关村又出大手笔,市级财政5年统筹安排300亿元,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中央和市属企业、战略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说,中关村建设海归人才特区的“特”,就是在中关村特定的区域内,采用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机制为海归人员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优先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家和北京市给予中关村示范区的各项政策,引导海归人才融入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热潮。(Z)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