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从奥运功臣到全国劳模:专访盾构专家黄昌富(图)

日期:2011-04-28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在风起云涌的国内地铁建设领域,有这么一位共产党员,凭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坚定信念和不服输的顽强意志,从零开始学习钻研地铁盾构施工技术,短短的十余年,就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家型企业管理者,而且填补了国内多项地铁施工空白,创造了多项国内地铁施工纪录,成为中国铁建盾构施工的先驱者、国内地下工程的领军人物……


黄昌富(中)在施工研究工作。

  他就是有着15年党龄、年仅40岁的黄昌富,现任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十六局集团副总经理兼北京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他先后参与了北京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北京和天津地下直径线等国家重难点工程建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华彩乐章。

开创“铺盖法”在城市地铁施工先例

  地铁盾构法施工,是采用集机、电、液压、激光导向等尖端科技于一体的盾构隧道掘进机施工,有别于传统的人工开挖法,盾构机犹如一条神奇的“钻地龙”,不仅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还把原本险象环生、环境恶劣的掌子面变成了安全舒适的隧道生产车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隧道施工工法。

  黄昌富第一次接触盾构机,是在2001年10月任十六局集团深圳地铁一期7标段副指挥长后,当时,盾构项目在国内尚属鲜见,在中国铁建系统这也是第一个盾构工程项目。

  此时的黄昌富已在地铁人工开挖法中崭露头角,1999年至2001年,在广州地铁二号线晓港站-江南新村站区间施工中,黄昌富创造性地提出了“桩基托换载荷分散法”概念,解决了桩基托换中桩梁连接技术、分级加载技术和同步顶升技术,成功穿越了11栋高层建筑桩基础,填补了国内地铁暗挖法技术空白。

    同时,为解决地铁车站施工的交通问题与管线保护问题,他首次引入“铺盖法”施工技术,开创了铺盖法施工在城市地铁施工的先例。


黄昌富(右)在天津地下直径线向十六局集团董事长覃正标介绍情况。

  黄昌富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深知,盾构法施工代表着城市地铁施工发展方向,任何工程技术人员要想在地铁施工领域里有所发展,就必须掌握这项技术。

  盾构机资料大部分是英文,虽是硕士毕业,黄昌富还是看得有点吃力,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每天坐半小时的公交车去学校自费学习英语,边学边翻译,不但弄清了盾构机各部件结构及其功用,还对总重达450吨、涉及机电、液压、自动控制等10多个主要工作系统、2000多个部件的盾构机进行分解研究,经反复计算核对,计算机模拟组装,终于掌握了盾构机主机结构和各台车配套设备的组装调试技术。

    此外,他还跑遍了国内的大型图书馆,查阅翻译了大量资料,并向国内大专院校专家请教,了解盾构法施工原理,弄懂其各项施工工序……

“欧洲人能用,我们也能用!”

  正在黄昌富深入钻研盾构技术颇有心得时,先期开工的两个盾构标段在软硬混合地层施工时相继遇到了问题,外国专家断言:深圳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孤石群的存在,不适合盾构工法。可此时中国铁建向外国购买的两台盾构机已经漂洋过海,正驶向深圳港,如果放弃盾构工法,就意味着一个多亿的资金打了水漂!

  “事情真如外国专家断定的那样无法可施吗?”向来不服输的黄昌富偏不信这个邪。

  他仔细分析了软硬混合地层的特点,积极向外国技术人员请教,反复进行现场试验,逐渐摸索总结出适应软硬混合地层的施工参数,成功攻克了加泥式土压平衡复合型盾构机在软硬混合地层修建地铁隧道的技术难题,保住了盾构工法在深圳地铁的“生命”。

  而时间也因此延后了四个多月,工期骤然紧张起来,如果按照既定施工方案,肯定无法按期完工,怎么办?项目部人员都把目光投向了十六局集团当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并小有成就的黄昌富。

  “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期待、不服输的个性,都驱使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去试验,直到找到一个最好的施工方案。”黄昌富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当时的急切心情。

  他带领技术人员不停地测算数据、召开技术讨论会,提出一系列技术改进方案。其中,采用通用楔形管片技术就是关键一环。

  当时,国内采用盾构法施工,都是根据隧道左转、右转、直行三种不同情况,相应设计三种不同类型的标准块管片。要更换某种管片时,地下人员用电话通知地面人员,地面人员找到这种管片后,从地面上拉下来,再推进盾构机。这个等待的时间很长,往往要一两个小时,最长的一次曾等了整整两天,而且选错了管片还必须退出来重换,很耽误工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标准块管片模具都是不通用的。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管片模具,进口一套模具就要100多万元,至少得选用三套模具才能满足需要。而此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是通用楔形管片新技术,经济实用,就是利用计算机自动调整管片的安装位置,只需用一种管模便可生产出全部管片,通过不同的拼装组合,就可实现隧道的转弯和直行。

  当黄昌富大胆建议引进通用楔形管片技术时,国内很多专家却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国内没有用过,大家心里都没底。

  “欧洲人能用,我们为啥不能用?”他查阅了大量国外资料,再向国际同行虚心请教,然后在隧道里连续做了一个月的试验,通过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对单层通用楔形管片衬砌结构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确定管片设计控制荷载点,发现了不同拼装组合条件下截面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趋势,最后用详实、客观的数据证明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采用通用楔形管片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更换管片时间,项目部还因此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但提前3个月实现了贯通,还创造了当时地铁盾构施工日掘进28.8米、月成洞540米的全国企业新纪录。

  “想别人之不敢想,干别人之不敢干,做成不可能之事,这样才过瘾,这样才会有更大提高。”黄昌富如是说。正是凭着这股“要成人所不成”的猛劲和干劲,黄昌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3.5公里长隧道缩短工期80天节约5600万

  随着奥运申办成功,北京地铁作为奥运配套工程建设也全面展开,2004年3月,黄昌富出任北京地铁10号线6标段指挥长。

  盾构施工在北京始于2002年,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北京普遍存在砂卵石地层,对刀具磨损严重,原设计盾构机每掘进600米更换一次刀具,而在砂卵石地层一二百米就要换一次刀具,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提高了成本,还加大了安全风险,盾构施工的优点因频繁换刀而大打折扣。而且当时刀具都是进口的,价格很贵,换一套要上百万元。


黄昌富在北京地铁6号线研究工作。

    而在换刀具之前,还必须采取注浆、打搅拌桩和旋喷桩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也要花上百万元,还要搭上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来二去,每更换一次刀具,至少要花300万元的代价。因此很多施工单位谈盾构色变,打退堂鼓的也不在少数。

  而黄昌富却“偏向虎山行”,他们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加强刀具的耐磨性是减少换刀次数的关键。

  可黄昌富提出重新设计刀具以增强耐磨性时,外国制造商却断然拒绝:如果改变设计就由施工方承担责任。

  在对国内具有雄厚实力的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厂家进行了详细调查后,黄昌富底气十足地对外方说:“只要按我们的要求改变设计,我们承担责任!”

  在黄昌富的坚持下,外方不得不让步。黄昌富他们组织盾构和刀具生产厂家的专家,研究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刀具切削机理与磨损和运动轨迹,对盾构机的功率、刀盘结构、刀具配置、组合模式、刀具材质、形状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改造,并大胆采用了部分国产刀具。他们还将螺旋出土器扩大,确保能够运送更大的石块。如此这般一改进,他们创造了砂卵石地层一次性掘进1500米不换刀的纪录,就此彻底解决了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技术难题!

  “这个效益可就大了!”黄昌富说,“6标3.5公里长的隧道,只更换了2次刀具,比原设计节省了8盘刀具,至少缩短80天工期,节约直接成本达5600万元,而且整个掘进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

  在北京地铁暗挖法施工中,他还主持研究了复合锚杆桩、长管棚导向跟管钻进等新技术,使大跨地下空间开挖和复杂周边环境实现了隔离,使诱发灾害得到有效预先控制成为现实。

  2005年12月,难度更大、风险更高的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开工,该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大直径城市地下全线电气化铁路盾构隧道,隧道断面直径12米,相当于4层楼高,而地面覆土最浅处仅为2.8米,且距周边楼房只有2.17米,施工风险极大,被北京市与铁道部列为头号重点工程。

    担任该项目指挥长的黄昌富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施工中基于“桥墩连续结构梁拱组合”的加固构思,采用“分段多次高压注浆”、“复合锚杆隔离桩”对受既有地铁运营振动影响区域进行了隔离加固处理,有效控制了由于直径线开挖和地铁振动影响土体松动变形,保护了相邻结构的稳定,使隧道掘进顺利平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黄昌富一系列开拓性的创举,将我国地铁施工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人终于赶上土生土长的“中国牛”

  自盾构工法引进国内后,最初由国外专家自带设备参与施工,到国内技术人员使用进口设备自主施工,再到国内技术人员使用国产化盾构施工,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黄昌富和他的同行们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昌富把盾构法在国内的演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盾构机比如一头牛,地铁工程比作一块田,他说盾构机国产化进程有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们把“田”交给外国的“牛”耕,赶“牛”的都是外国人,第二阶段是通过学习摸索后,发现中国人自己也能赶外国的“牛”,第三阶段是总结提高后,把外国的“牛”拿到国内来养,吃中国配的“饲料”,第四阶段是积累经验后,用上了整机国内生产、国外技术支持的杂交“牛”,第五阶段是自主创新,中国人赶上土生土长的中国“牛”了。

  黄昌富说,盾构工法尤如一根生产链条,施工单位就是这根链条的服务终端,通过服务终端国产化的要求,就会推动从盾构机整机制造、配套设备、消耗材料等整个链条的国产化。

  “当时的盾构机都是从外国整体进口的,施工人员都是外国人。”黄昌富说起初见盾构机的情景,不无感慨,“碰都不敢碰,连颗螺丝钉都不敢乱拧。”

  当对盾构机全面了解后,黄昌富发现,当时整体进口的盾构机并不完全是由一家厂商制造的,而是由制造商设计后,在全世界选购各系统和零配件,再由制造商集成组装。

  能不能在采购盾构机时要求制造商选用国产的部件呢?黄昌富的想法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因为在当时盾构机制造被外国垄断且具有巨大利润的情况下提出此要求,无异于虎口夺食。

  黄昌富说:“盾构施工的最大成本就是盾构机本身,当时深圳地铁进口的盾构机每台达5500万元,如果我们能够把盾构机采购价降下来,哪怕就降低1个百分点,也会为国家和企业节省一大笔费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圳地铁的实践,黄昌富他们已经掌握了盾构施工的核心技术和配套设备选型与参数优化,而国内设备制造厂家的实力也在逐步提高,盾构机的有些结构部件已经可以国产化了。

  他的想法得到了上级单位的全力支持,2004年,在北京地铁采购盾构机时,黄昌富他们经过与盾构机制造商的艰苦谈判,最终促使外国制造商将盾构机的钢结构外包给国内厂家加工。

  “北京地铁盾构机的采购价是一台4000万元左右,比深圳地铁的盾构机一下子降低了1500万元!”黄昌富兴奋地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让盾构机完全被外国垄断生产的困境成为了历史。”
 

研发出国内首套高科技泥水分离系统

  北京地铁盾构机部分国产化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黄昌富走国产化的信心。

  2006年,作为铁道部铁路科技青年技术专家,黄昌富参与了铁道部泥水盾构国际招标评标专家会,他与研究单位、国内生产厂家通力合作,制订了整机国内生产、国外技术支持的采购方案并被铁道部采纳,使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的单机造价整整降低了4000万元。

  2010年8月23日上午,由国内厂家制造的直径达1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在天津西站至天津站地下直径线(简称天津直径线)盾构隧道工程成功始发,2011年1月26日,盾构机安全穿越海河,担任该项目指挥长的黄昌富说:“海河的安全穿越,标志着我们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我们也有了自己安全可靠的大直径盾构机!”

  当问及为什么要费尽心血致力于盾构机国产化时,黄昌富说:“加快推动盾构机国产化进程的源动力是我们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我们任何一名党员和技术人员的必然选择!”

  “盾构机不国产化就不能大幅降低工程成本,”黄昌富说,“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质的考验,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盾构机会搞了,配套设备、施工消耗材料会搞了,盾构机的适应性、配备性也会搞了,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后,我们就能收放自如,密封油脂、配合比、材质等等以前不敢动的,现在都可以改,进口的贵,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国内设计制造,既经济又实用,也直接推动了整个盾构机产业链条的国产化进程。这样一来,整体造价就降低了,施工也更加安全快速,质量也有了很好保障。”

  在天津直径线,黄昌富他们没有选用进口的管片模具,用的是河北一家民营企业的。为了使模具达到要求,黄昌富与厂家一起对模具进行攻关,通过调整振动泵数量、具体位置、确定技术雄厚的振动泵制造厂家、采用高标准钢材、焊条等一系列改进,最终使国产的模具生产出来的管片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进口模具生产出来的管片质量,而成本却大大减少。


黄昌富(中)在施工研究工作。

  天津是淤泥软土地层,泥水分离很难,而天津直径线要穿越的海河是天津著名的旅游景点,要求做到泥浆零排放。原计划用环卫清洁车清运,一计算,总成本大的令人咋舌。

  有没有更环保更省钱的办法?黄昌富他们动开了脑筋。通过查阅类似工程资料,要做到零排放,最好办法是采用由调浆、分离、压滤等组成的泥水分离系统,而这一套设备在国内还是空白。

  在与国内外各厂商谈判时,黄昌富发现外商只作分离,其它不管还挺贵,而国内厂商价格便宜却处理不了尾浆,做不到零排放。

  能不能引进国外的技术吸收消化后我们自己制造?黄昌富的想法与国内厂商一拍即合。黄昌富他们对天津直径线地质重新勘探了一次,进行了详细的颗粒分析,发现25微米的颗粒占60%,比面粉还要细好多倍,现在的设备很难分离,就与厂家重新设计了分离系统。

  黄昌富还巧妙地将矿山用的压滤系统与盾构机相结合,并增加了数台离心机,加强了泥水分离效果。

  通过黄昌富他们和制造厂商的共同努力,国内第一套集旋流、分离、压滤为一体、国产化的泥水分离系统在天津直径线诞生,不但节省了巨额生产成本,还创造性地提高了细颗粒分离进度和泥浆的可循环利用率,实现了泥浆零排放。

  走在当前世界地铁隧道施工最前沿

  盾构工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推广应用于我国,到本世纪初,这项技术还主要受日本、欧洲的公司控制,地铁隧道工程造价每延长米达8—10万元。

  “尽快掌握盾构施工核心技术是增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必然之选。”自初识盾构机为何物那一天起,黄昌富就把尽快掌握盾构施工核心技术当成自己和他的团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从深圳地铁盾构施工创造月成洞540米的全国企业新纪录、到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创造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1500米不换刀具纪录、再到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盾构小曲线半径成功始发、并在京广铁路既有线正下方700米长距离穿越中创造了最快一天16环的纪录、直到天津直径线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安全穿越淤泥地层、埋深仅8米多(小于1倍安全洞径)的海河,黄昌富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项目一个台阶,稳稳地走在了当前世界地铁隧道施工的最前沿,表明他们已经成功掌握了从小直径盾构机到大直径盾构机施工的核心技术。

  让黄昌富颇为自豪地是,他和他的团队在深圳地铁施工中掌握了软硬混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并解决了在混合地层中孤石群的超前预测、处理和隧道中刀具更换及修复的技术难题,在短短两三年内,他们不仅第一批全面掌握了盾构核心技术,还直接促使地铁盾构工程造价从每延长米8万多元降至3万多元。自此后,国内地铁市场再难觅国外盾构施工企业的踪影。

  2008年10月,使用国产泥水平衡大直径(12米)盾构机施工的天津直径线开工,已是十六局集团北京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的黄昌富再次挂帅出征。

  根据铁道部重大方案调整,原北京直径线东段隧道盾构转至天津直径线使用,黄昌富他们攻克了由砂卵石地质至淤泥地质条件的变化、小半径曲线接收、隧道直径调整引起的一系列技术难关,对盾构机进行了重新设计及改造。

  “我们不能用榔头切蛋糕。”黄昌富说,“北京是砂卵石地质,而天津是淤泥地质,我们就把原硬土滚刀换成软土切削刀具,并增加一套180千瓦变频电机和变频器来增加刀具扭矩。”

  “淤泥颗粒很细,一成泥浆就容易把刀具裹成一团导致盾构机转不动,我们就增加了一套冲刷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确保盾构机成功始发,黄昌富引进先进的具备高强度切削能力的全套管回转钻机,施工封闭式硬咬合桩作为盾构始发加固措施,开了国内先河。

  盾构机带压换刀也是一大难题。黄昌富专门将14名工人送到武汉海军工程大学高气压潜水专业培训了一个月,取得了合格证书,并在盾构机距海河50米处,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人们进舱带压成功换刀63把。

  穿越海河是天津直径线盾构隧道工程的特级风险点,直接关系工程成败。海河存在2个世界级的难题,一是超浅覆土,有效土层厚度不足4米,上面就是4米多厚的淤泥,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二是侵入隧道的超长桩基拔除。

  “土太浅了就不能保持盾构机掌子面的气压平衡,我们就想办法加固淤泥,”黄昌富说,“而在淤泥里注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技术。”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们创造了“后退式分层分段劈裂注浆法”,将超细水泥浆分5次注入淤泥,成功将淤泥加固。

  为加快注浆进度,项目部动用了“4大7小”11艘驳船,并将海河断航,从海河两侧向中间逐步施工,那场面是十分的壮观,白天钻机林立,晚上灯火辉煌,24小时机器轰鸣,一直干了近5个月、4000多根注浆孔,终于在2009年国庆前夕将隧道范围内的海河淤泥加固完毕。

  隧道要从慈海桥下通过,原来建桥时的3根试验废桩侵入隧道需要拔除,可桥与地面净空不足5米,而桩却长达64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拔桩,在国内还找不到先例。

  黄昌富集众人之智慧,采用“静压法”、历时一年终成功拔除这3根桩,“静压法”还通过了国家专利初审。

  对侵入隧道的26根海河护岸桩拔除则采用摇臂钻机,拔除一根长旧桩就立即补上一根短新桩,确保岸堤安全。

  2011年1月26日,盾构机安全穿越海河,成为国内首条顺利平稳穿越大江大河的铁路盾构隧道。

  黄昌富意气风发地说:“天津直径线盾构施工代表了当今世界隧道建设水平,开创了国内大直径铁路盾构安全穿越大江大河的新纪元!”

  2011年4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十六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覃正标、副总经理黄昌富的陪同下到天津直径线调研,对项目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他的团队像一台组装完美的盾构机

  让人稍感意外的是,黄昌富不仅仅是一名活跃在施工一线攻坚克难的科技尖兵,也是一位深谙管理之道的帅才,如果说在科研领域他是一台只进不退的“盾构机”的话,在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盾构机操作司机,他的团队从来都像一台组装得很完美的盾构机,上下团结一致向前冲。

  早在世纪之交时,黄昌富就在广州地铁二号线利用P3项目辅助管理系统,将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工期、进度、效益五项内容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工程施工由原先的粗放式、简单化管理变为精细式、系统化管理;运用了零利润项目管理思想,实行“五项费用挂钩”,将工程施工每个具体环节与每个人、每项开支挂钩,改变了项目施工最终决算模式为工序过程结算模式,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项目利润比同行业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007年8月,黄昌富走马上任十六局集团北京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当时,指挥部只有30余人,在建项目接近收尾,新上项目几乎没有,困难重重,而且项目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模式各异,黄昌富开玩笑说:“可谓是春秋战国。”

  上任的当天下午,黄昌富就与指挥部一班人谈心,统一思想,指挥部党委书记李怀亮说:“黄昌富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指挥部做强做大做优。”


天津地下直径线成型的隧道。

  深入调查研究后,黄昌富迅速整合资源,搭建架构,强化功能,采用揽、干、管、算 “一条龙”的集中管理模式,开创了责权对等、上下对应、内外一致的新局面,指挥部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一个装备精良、人员精干、资产优良,具有行业优势突出、区域优势稳固、品牌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公司,3年来共中标13项,拿到近70亿元订单,北京市场份额在中国铁建系统排名第一,铁路实现滚动发展,三年中标16亿,市场区域更是迅速扩大,在占稳北京市场的同时,打入了天津、山东、湖南、河南、甘肃等市场。

  他还充分发挥地下工程技术优势,将施工领域拓宽覆盖到五个行业,除铁路、地铁传统领域外,还顺利进入电力、石油管道、水利等行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都是优质项目,收益率都在15%以上。”黄昌富强调说。

  “三年来,指挥部最大的成绩是什么,我认为是没有出任何安全事故和维护了稳定。”这是让黄昌富最感欣慰的事,指挥部确保了安全和稳定,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

  黄昌富清醒地认识到,指挥部在建的项目施工环境非常复杂,施工条件非常恶劣,技术难度非常大,施工风险高,而所建项目又主要在北京、天津两市,安全、维稳压倒一切,如出任何问题都直接关系到企业和个人的生死存亡。

  因此,指挥部一班人坚持从讲政治高度,以完善的管理制度、铁的手腕狠抓安全稳定工作。始终坚持“首都安全无小事”教育,始终坚持推行“标准化管理”,始终坚持“文明安全工地”评比,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制度和内部专家评审制度;通过提高职工待遇,通过“六同管理”体系,通过一整套劳务管理制度,着力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企业。三年来,指挥部经受住了考验,没出任何安全事故,在中非论坛、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及历年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维护了稳定,受到了各级表彰。

  指挥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建优质工程、树企业形象”的指示,大力培育“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 为核心理念的优秀企业文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确保了施工质量安全,铁道部、国家安监总局和地方政府领导多次称赞十六局地铁管理水平在国内一流。

  回顾指挥部三年来的发展历程,黄昌富感慨良多:“我们指挥部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是打造了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权威的领导班子。”

  黄昌富对此有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坚是硬,是基本功,强是有斗志,有思想,有激情。坚是物理的,强是化学的。坚是肉体,强是意志。对领导班子来说,有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个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这个强。

  团是主动扎堆,结是维系在一起的制度,团结单靠互相谅解,互相让步,互相妥协是不够的,要靠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再加上一定的制度来维系制约才能成为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

  权威不是权力,权威的本质是强制和服从,有权力不一定有权威,有权威肯定有权力,当权力行使的过程中符合了企业发展规律,就会变为权威。

  黄昌富说:“指挥部走到今天,和领导班子的坚强、团结是分不开的,下一步指挥部能否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坚强团结,还一定要有权威,这是指挥部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

  黄昌富已经描画了一个蓝图,那就是多领域、多区域、专业化,走技术领先、管理一流、人才拔尖,高科技、高素质、高效率,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的企业的路子。

  2010年初,黄昌富出任十六局集团副总经理,挑起了开拓全国地铁市场的重任。黄昌富认为,副总经理既是领导者、更是执行者,既是管理者、更是普通职工,既要有大局意识、又要有独立工作能力。他积极当好参谋和助手,尽心尽力做好分管地铁的本职工作。

  地铁是十六局的品牌、是十六局的强项,多少任领导带领大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黄昌富抓住全国各大中城市地铁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发挥好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营造有利于推动地铁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城市、开辟相关领域,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实现了滚动发展,同时开拓了郑州、青岛、长沙、南昌、昆明、杭州、苏州等七个新兴地铁市场,大大提升了十六局集团在全国地铁市场的份额。
 

“跟着他我们活干得舒心、钱赚得放心”

  “作为项目经理,我更切身体会到领导关心工人,工人关心工程,工程才能干好。”黄昌富说,“我所干的几项工程,招用工人数千人,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是不可能干好的。”

  黄昌富认为,好的施工队伍一定要用好,有技术的农民工一定要培养,使他们愿意跟着我们干。而要工人辛勤努力,就必须要时时处处事事关心他们。他大力推行农民工“六同”管理体系,即同样的工作生活待遇,同样的进行教育培训,同样的纳入党团组织,同样的组建突击队,同样的参加竞赛评比,同样的授予荣誉称号。项目部与农民工签了劳动合同,买了工伤保险,设了工资预留帐户,工资按月由项目部直接发放。

  黄昌富深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同时,这也是事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大课题。为此,他坚持把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作为项目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直坚持开办农民工夜校,举办了安全、质量、机械操作与维修、电焊、钢筋工、钢结构加工、管片拼装等各种专业培训班,有80多名农民工取得了起重工、电工、电焊工等技能证书,培养了120多个盾构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他还建立了农民工团支部和工会组织,成立了劳务型青年突击队。建起了职工之家、医务室、图书室,买电视、报纸、棋牌、卡拉OK丰富大伙文化生活,打饭吃改为自助餐,饭菜管饱,油水管够。还专门联系学校,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北京上学难题。

  黄昌富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工地的工人都在20到40岁之间,清一色男同胞,常年在外,为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我们让工人每年休四次假,一次7天,路费报销,我在工地还特别安排了夫妻探亲房,干活紧张时,提倡工人家属来工地探亲,同时还请人开办心理、卫生保健讲座,让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平衡、健康。”

  他担任项目经理的北京地铁十号线6标项目部被评为“暖心工程项目部”,1位农民工被评为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2位农民工被评为优秀外来进京务工青年、1位农民工被评为优秀首都新市民。那名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已从他们村带出了20多个年轻人。

  天津直径线来自湖北的农民工潘成林从2002年到十六局集团打工就一直跟着黄昌富干,他说:“我们的工资每年都在涨,不但比正式工要发的快一些,而且同样的工种有时工资比正式工还要高。”

  指挥部的农民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项目部干,我们活干得舒心、钱赚得放心,荣誉有了更开心!

  对待内部职工,黄昌富同样不吝投入,他说:“通过增长职工收入,维护职工利益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再通过企业发展来确保提高职工收入,维护职工利益,从而走入良性发展轨道。”

  指挥部本着经济增长和职工收入相协调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一次分配和谐为主、二次分配激励为主、三次分配成果为主的三次分配相结合与综合分配专项分配相结合的综合分配体系和级别、岗位、效益工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制定了包括完成7项指标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和投标奖罚、安全质量评比等奖罚制度,使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升。

  “目前我们指挥部是十六局集团职工收入最高的单位,更是保险基数最高的单位。”黄昌富不无骄傲地说。

  黄昌富的努力结出了硕果,目前,他们已经完成投资50余亿元,北京地铁5号线获鲁班奖和詹天佑大奖,已完工的7个工程全部获得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和安全文明工地,1个项目获得全国文明安全工地,1个项目获得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也带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培养盾构施工技术人员1200多人,有2人获得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6人获得全国优秀项目经理,8人获得全国优秀总工程师,1人获中国铁建审计工作先进工作者,3人获北京市和中国铁建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青年岗位能手。

“人家孩子胎教听音乐,我家儿子听马达”

  黄昌富在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坚定了“服从党组织分配,要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

  1998年3月岩土专业硕士毕业后,黄昌富至今还清楚记得与十六局集团签约时领导与他的谈话:“地铁施工是个技术复杂,环境艰苦,具有安全风险的职业,你可要想好了。”“只要能学有所用,干有所成,工作再艰苦我也能承受!”黄昌富坚定无比地说。

  黄昌富来到了北京地铁复(兴门)——八(王坟)线建设工地任工程师。在这里下井一双雨鞋、出洞一身泥水,每天10多个小时待在隧道里,工余时看着繁华的长安街上来来往往、衣着讲究的人流,黄昌富心里不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夜深人静时,他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多年寒窗,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一个研究生是不是就应该在实验室才会有所成就?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艰辛,既然选择施工行业,为何又受不了这份艰苦?

  还是工地上老职工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执著的工作精神影响了他、触动了他,终使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王府井站~东单站区间当时被业内称之为“地质博物馆”,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当时国外专家曾预言“中国施工技术水平尚不具备”。黄昌富采用数值动态模拟和现场试验、监测手段,解决了富水砂层大跨洞室、断面过渡,立体交叉开挖支护难题,会同其他技术人员研究出浅埋大跨隧道全断面衬砌技术。

    经过他们的努力,地铁复八线王府井至东单区间土建项目获北京结构长城杯、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他参与研究的“城市松散含水地层中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八线的一战成功,就此坚定了黄昌富投身地铁建设事业的决心。

  1999年5月,黄昌富调任广州地铁二号线江南新村站项目部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南北站厅的暗挖段施工。该段地层上部为软土层,开挖后需及时支护;下部为岩层,需要爆破施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岩层特性和楼群基础,提出了微震动控制爆破技术,成功解决了软硬混合地层暗挖法施工及爆破对周边建筑物基础影响的技术难题,他提出的微振动爆破设计方程至今仍然是广州地铁及类似工程的爆破设计基础。

  2003年,在深圳地铁盾构工程25标任指挥长时,黄昌富他们遇到了孤石。盾构法与其它工法一样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无法处理地层中的孤石,就如人体里的结石,惟一办法就是动手术,开挖竖井,爆破碎石。

  当时隧道正好处在深圳深南大道下方,必须开挖一个3米见方、深20米的竖井,而深南大道像北京长安街一样,围挡困难,又无水电接口,开挖竖井谈何容易!黄昌富积极与城管、道路、交警等部门协商,争取到6米×20米施工场地,但由于临近春节,相关部门只给30天施工时间,干不完也必须退场。

    竖井虽小,但加固、开挖、出土、衬砌、支护、爆破、回填等工序一个都不能少,按照正常工序施工,一个月肯定完不成,他仔细研究竖井所在地层,制定出“延长加固区范围,改衬砌为喷锚,支护用方木临时支撑”施工方案,简化了工序,同时加强监测,注意竖井收敛数据变化。

  行动开始了,黄昌富提前安排好人员、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晚上8点开始围档,一组人员破路接水电,一组人员进机械设备,一组人员装龙门吊,紧张有序,第二天6点,水电接通,设备进场,龙门吊安装好,立即开始施工。当下挖到15米处时,小部分土体塌落,技术人员有些担心,工人也不敢下井,黄昌富在确认竖井变形处于安全范围内后,带头到井下,指挥工人快挖、快喷、快撑,终于在一个月时间处理完孤石,恢复地面交通。最终使整个工期提前40天,项目部也因此获得80万元进度奖和一项3000万元投资的工程奖励。

  2001年,在广州地铁江南西站竣工的时候,黄昌富结了婚;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刚开工的时候,他有了儿子。家,就安在工地的简易活动房里。15平米的活动房隔成两半,一边办公,一边睡觉。在这个小屋子里,工作、休息、结婚、生孩子,经历着工地的酸甜苦辣,体会着工作的付出与收获。黄昌富爱人常开玩笑说:“人家孩子胎教是听钢琴音乐,我们家儿子胎教是听马达轰鸣。”

  2004年,黄昌富出任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6标指挥长,十六局集团给黄昌富分了房子,但因2008年地铁必须建成,他依然以工地为家,偶尔回去,儿子都说“妈妈,爸爸来啦。”走的时候,儿子说“妈妈,爸爸回去啦。”

  黄昌富至今无怨无悔,他说:“坚守岗位,是一名党员的本色!”

  在同事眼里,黄昌富是严厉的,他经常说“这个事交给你办,你就要办到底。”“办成了有回复,有困难要汇报。”“要按程序办事,让制度管人。”他也是较真的,“没有行和不行,只有适合与更适合”,为了解决工程技术和生产经营上的难题,他经常通宵达旦,把做成不可能的事当成他的最大乐趣。他更是超前的,思维跳跃性强,站得很高,看得很全面,提出来的想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却总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从“杰出青年”到“奥运功臣”到“全国劳模”

  在技术创新实践中,黄昌富逐步成长为北京市评标专家库专家、铁道部铁路科技青年技术专家, 2002年5月、2003年10月和2004年6月他分别应邀参加了“第七届国家岩石力学与工程会议”、“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工程院2004年工程科技论坛会议”。

  在沈阳地铁初步设计阶段、天津滨海快速轨道交通线预研至初步设计阶段、天津地铁2、3号线方案论证阶段、北京地铁4、10号线初步设计阶段、重庆过江隧道设计阶段,黄昌富作为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业主主办的方案论证会,就远景规划、站位布置、线路走向、设计施工方案、工程筹划、管理模式、招标方案等为业主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多项建议被采纳应用。

  他还先后应邀参加长春地下铁路隧道设计施工专家论证会、南水北调穿黄段设计专家论证会、铁道部2006年泥水盾构国际招标评标专家会等全国大型专业会议。

  在黄昌富的主持下,他和他的团队依据深圳地铁施工形成的《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法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高精度自动陀螺经纬仪及自动陀螺快速定位定向系统的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依托北京地铁10号线研究的课题《北京地铁砂卵石地层盾构法施工刀具设计改造》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

  他对盾构机相关配套设备进行国产化改造的研究成果《盾构机国产配套设备选型与参数优化》获北京市总工会优秀合理化建议奖,节约成本1100多万元;研究的《城市内大直径、长距离、高水位穿越砂卵层泥水盾构机选型》,获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奖。

  在不断取得施工实践丰富成果的同时,黄昌富不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005至2009年到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的研究。

  十三年的拼搏奉献,十三载的攻坚克难,黄昌富用智慧和心血、用坚守和信念浇开了一路鲜花,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项目经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第八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铁建杰出人物”、“中国铁建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他还是《建筑时报》年度人物和《中国青年》杂志封面人物,2008奥运工程建设青年功臣。2009年10月1日,作为团中央推荐的全国优秀青年代表,他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了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参加国庆招待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很庆幸赶上了这个大好的时代。施工技术的高、难、新、尖吸引我苦钻业务,同事们的吃苦奉献精神感染我扎根基层,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爱护激励我不断进取。”黄昌富饱含深情地说,“这些荣誉更属于和我一起拼搏的集体,属于培养我的十六局集团。我坚信,只要坚持,终有机会,只要努力,人生终将辉煌。”

  回顾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黄昌富始终认为自己只是新时代众多“地下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也许“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评委会的评语更能说明他的价值:黄昌富在盾构施工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对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为推动地下工程特殊技术的进步、加速核心技术国产化进程和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