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企业家与贵阳市有关单位对接交流座谈现场。
■题记
9月8日上午,中关村与贵阳正式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自此,全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正式“牵手”,吹响了强强联合的“双示范”号角。
当日下午,在贵阳市政府的组织下,中关村企业家与贵阳市有关单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产业对接、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成为了交流会上的热点词汇,在企业家唇齿间的碰撞中,一场跨区域的合作,正在从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面对贵阳市目前的产业基础、政策环境,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白智勇、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淑宁等无不充满信心,期盼双方合作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在企业家眼中,贵阳这片“热土”,不仅承载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延伸的希望,更加承载着中国西部崛起的重任。而在思想火花的照耀下,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产业蓝图”越发清晰,贵阳市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也越发明确……
贵阳市与中关村管委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现高位对接、协同创新和深度合作。
目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贵阳市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生态、政策等方面的后发优势不断显现。贵阳与中关村携手合作,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位对接,有利于自主创新体系与生态文明体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与“科学发展、同步小康”两个历史使命的融合推进。与此同时,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魄力,对于中关村及众多科技型企业而言,也颇具借鉴意义。
目前,合作双方工作的重点,应着眼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共同树立一个协同发展的新典范。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曾经提出,加快中关村实现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大循环的发展思路。因此,贵阳与中关村试图实现共赢,最关键的问题是双方如何做优、做细、做实合作内容。我认为,中关村应站在全国发展大局和总体战略的高度,与贵阳市在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产业对接、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深度对接合作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吸引创新要素集聚贵阳,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并找出一种具体可行的思路,促使企业项目在贵阳加快聚集,更好地参与到贵阳的经济建设中来。
我相信,随着合作双方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开展人才互访、建立交流合作机制,二者共同创造的价值将裂变式增长,并将在推进创新驱动、建设生态文明,开展协同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中作出有益探索、创造成功经验、实现双赢发展。
白智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打造优良软环境 树立发展新典范
“网”是一个物理概念,涉及到信息的承载、传送以及接收,其涉及面非常广。
北京东方信联科技有限公司主攻“驻地网”的建设,而通过引入“驻地网”,一座城市的社区、科技园区、医院以及政府办公大楼等市区范围内的公共大楼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
今年,贵阳市已经获批成为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驻地网的引入,完全可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的“智慧”,实现顶层管理的“智能”;第二层是“基础”的智能,驻地也就是地方行政机关所在地,正是城市管理的细胞。而唯有让细胞“智慧化”,这个城市才能拥有智慧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好几家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企业与贵阳市达成了合作意向,贵阳市“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实际上已经不是问题,智慧城市的第一个层次,可以说贵阳市已经基本实现了。但是,智慧城市的第二个层次——“基础”的智慧,还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
通过建设“驻地网”,贵阳市城市管理的“细胞”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目前,我们公司已经与贵阳市的地方政府进行了探讨,也希望能够与贵阳市在这个领域开展合作。
韩大庆(北京东方信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驻地网”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切入点
“爽爽的贵阳”是全国著名的宜居城市。良好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贵阳先天的禀赋。纵观全球前十名的宜居城市,气候、自然资源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够给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
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涉及到非常多的要素。这几年来,贵阳市的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贵阳市已经积累了很多东西,那么下一步,就应该去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东西,真正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我注意到,贵阳市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而制造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大到汽车、电器,小到手机、衣服,都建立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既然贵阳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就不应该放弃这一优势。
中关村与贵阳“牵手”,有很大一部分合作涉及到制造业。贵阳市已经有了数控基地,也掌握了一部分世界一流的数控技术,制造业转型的技术基础是具备的。
利用好中关村的各项资源,让贵阳实现制造业的整体提升,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并不存在太大困难。“蛋糕”做大了,如何将“蛋糕”分给老百姓,是值得贵阳市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宜居城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气候好、资源多”这个较浅的层面上,而应该以制造业的转型,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的发展,真正感受到“宜居城市”的魅力。
陈淑宁(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制造业提升“宜居城市”层次
“码”上看新闻
于军(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
企业发展须有相应政策支持
虽然贵阳处于祖国的西南腹地,但其在电子信息、软件集成服务、材料加工业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项目能够进入全国前列。
贵阳与中关村“牵手”后,在政策与服务上做出了相当的改进,为中关村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合作希望。中关村总共有包括上市的200多家企业在内的20000多家企业,在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中,有非常多业务对接点以及多种可选的商业合作模式,贵阳与中关村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当多的经验教训可以实现互通。
今天,赵书记和企业家座谈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说过,发展科技企业要经得起熬,要有足够的耐性。中关村的发展,是先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然后不断吸入新鲜的血液和新的要素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历程。在中关村的发展历程里,我们发现,在凝聚内在发展动力的过程中,需要促进发展的增量跟内在的存量进行不断的互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科技企业的这一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得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北京中关村的成长历程,就是“政企合作”的一个成功样板。政府为科技型企业搭建平台、给予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逐步成长,最终找到其在市场的立足之地。
我相信,随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一定能加大科技要素聚集和整合力度,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人才、资本、项目、技术的自由流通。未来,贵阳科技型企业将依托中关村,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目前,贵阳市已经率先出台了电子商务产业入驻贵阳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也无疑给了所有企业家在贵阳发展更大的信心。未来,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与毅力,则为所有中关村企业在贵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码”上看新闻
回顾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东方泰坦是一家在中关村修炼近十年的企业。它历经国家863核心技术计划的磨砺,涉及遥感卫星数据监控数据服务的重要业务锻炼,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与科研创新能力。不过,即便是这样一家有着核心技术的企业,也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团队发现,跟政府对接不足、对政策理解的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有助于企业与政府间实现有效沟通,有利于各种政策的高效传达。
我们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我想,今天贵阳市与中关村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答案。依靠这一良好的平台,我们将与上、下游企业展开便捷的交流、合作。而与政府的良好沟通,则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而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技研发。更重要的是,依靠这一平台,我们能够提高市场的活跃性,发现新兴产业的潜在买家,进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真正对接。
我们公司看好西南市场的开发,更看好贵阳发展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积极融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发展,更好地整合各类发展要素,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与贵阳和中关村实现共赢。
倪金生(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提供优质平台 护航企业发展
“码”上看新闻
王幼君(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
希望贵阳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
与其他产业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投入期,而且,它往往需要其他产业作为支撑。这一特性,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引入与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之前,必须考虑到当地的产业基础。
信息产业也好、金融产业也好,离开了相关的行业,是很难有生存空间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新企业如果没法“落地”,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就很难存活下来。
贵阳与中关村的“牵手”,涉及到项目、企业与行业之间的对接。对于中关村的企业而言,贵阳的竞争环境、竞争优势以及压力是必须事先了解的信息。只有让企业家了解哪些产业是贵阳的优势产业,哪些产业是贵阳的短板,才能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在中关村与贵阳对接之前,相关部门必须提前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避免产业的重复布局,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贵阳市的产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引进具备独到性、创造性的企业,在拔高贵阳市优势产业的同时,又打牢弱势产业的基础,实现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合。
通过这种规划先行的模式,能够让中关村的企业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迅速地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贵阳的本土企业也找到“对胃口”的合作伙伴,拓展其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双赢”的目标。
刘泳(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规划先行 找准产业发展方向
回到贵阳,百感交集。我并不是贵阳人,也不在贵阳生活。之所以用“回到”这个词,那是因为20年前,自己和贵阳人民银行的一次合作。当时,双方共同研究出了用于支票验证的数字签名技术。但因为政府的管制和企业创新之间的矛盾,这项技术被“架空”了。再次回到贵阳,希望政府能尽量地创造条件,让企业的创新能够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