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人才 > 正文

中关村:构建国际人才比较优势

日期:2015-02-04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始终把“人”摆在最突出、最优先的位置,构建让各类人才创新智慧、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的发展环境,这一点对中关村建设国家人才改革试验 区而言尤为重要。

  进一步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近年来,中关村人才特区施行了“重大项目布局”“科技经费使用”“股权激励”等13项特殊政策、深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等“1+6”先行先 试政策、支持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等“新四条”政策以及“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通过人才、科技、教育、财税政策网络的集成创新创造了改革红利。

  在人才集聚方面,中关村坚持以全球视野发现和延揽人才,绘制“全球顶尖技术和团队分布图”,先后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74名、北京 “海聚工程”入选者574名,数量均占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的七成以上。在高端人才带动下,中关村集聚海外归国人才2万人,各类人才近190万人。在此 基础上,中关村取得了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浪潮天梭K1系统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创制了TD-SCDMA、McWill、闪联等86项国际 技术标准。2013年,中关村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7782件和20991件,吸引了260个外资研发机构、2000多家外资企业入驻。目前,中 关村已建立起了以联想、百度、小米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示范。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各国都在瞄准抢占下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速人才布局和智力争夺。面对在新一轮转型发展 中还存在着的资源要素约束、激励制度约束、区域承载约束、活动空间约束,以及自主创新体系尚不成熟、全球资源吸附能力还不强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 存在等重点难点问题,中关村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把握先机,就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在集聚 人才、发展科技、提升创新竞争力上取得更大突破,构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世界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高地。

  系统布局人才工作着力点

  未来五年,中关村要定位于国家“集聚天下英才”的桥头堡和领头羊,以提高国际人才竞争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高质化目标、市场化方式, 法治化思维、社会化参与、国际化发展”,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系统布局人才工作着力点,到“十三五”末,实现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国际人 才竞争实力达到国际发达地区一流水平,形成高端人才竞争、制度体系竞争、创新创业竞争、智力成果竞争的国际比较优势。

  一要大力集聚国际领军人才。瞄准创新经济和绿色经济主攻方向,围绕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智能 硬件、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领域,依托“千人计划”“高聚工程”“海聚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大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队伍,集聚一批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一批提供高质量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建立中 关村人才标准,优化人才引进、智力开发和后继服务支持体系,带动辐射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

  二要积极构建人才发展平台。以成熟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联盟为枢纽,搭建人才融合发展平台,优化产业人才生态,促进智力协 作创新。依托区域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密集优势,以科技资本和知识产权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用平台发展壮大,健全人才、项目对接机制。

  三要着力完善人才开发体系。对接培育原始性创新、颠覆性产业及获得全球技术主导权的人才新需求,大力推进中关村国际人才开发。重视产业领军人才 开发,加大创业培训和服务力度,推动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依托国家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一流学科带头人,带动、培育一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新 兴产业领域后备人才。打造高校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打造跨境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就地开发使用境外高 端人才。

  打造优质人才生态环境

  立足首都打造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和一流眼光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构建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治理体系,将中关村建成全球最具活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金质名片”。

  重点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多层次合作平台、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科技中介和社会组织、创新文化等创新创业生态要素的 有机组织、动态进化、跨域发展。建立开放、多元的科技金融合作体系,产业跨界融合体系、前沿项目和人才发现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投、风 投、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形成人才与资本深度契合的支持机制。推动孵化器市场化运行,创新孵化载体培育方式和孵化机构运营模式,完善各类创业服务模式融合 发展的生态系统。推进传统研发机构变革创新,完善新型科研机构运作机制,打造与发达国家先进科研院所相匹敌的机构运作机制和科技创新环境。繁荣科技服务和 人才服务产业,助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业态发展,聚集一批国际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标志性服务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 成果与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相关机制。

  努力建设舒适生活环境。以创新经济、包容社会、宜居环境和区域协作为工作基点,推动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构建联系人才发展、城市生活、区域文化 和社区网络的人才集聚开放系统,创造区域共享价值。建设国际化、高标准的工作生活服务设施,构建高品质、高效能的公共管理及服务体系,形成国际一流城市风 貌和人居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谐友爱、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强化社会诚信,崇尚法治精神,塑造中西交融、兼容并蓄、开放多元、和谐共进的现代 国际都市气质。推动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专业组织、服务产业繁荣发展,打造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大型知识社区,促进人才、组织、社区的丰富化、多元化 联系。将中关村建设成为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人才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生活便利、轻松愉悦的宜居宜聚生活家园,各类人才有机集聚、互动支撑、相融相合、互利 共生的人才生态区域。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