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费率市场化大势所趋
早在2004年,保监会就启动了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项目,并于2005年基本完成相关的技术层面的研究,在今年3月14日,中国保监会发布的《2008年人身保险监管工作要点》中就指出,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费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配套措施,稳步审慎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个别险种展开试点,推动寿险费率改革和产品创新。
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寿险费率市场的放开,而今中关村科技园又将有望成为新的试点地区,“如果中关村科技园试点开展,补充养老保险费率市场化也将在北京开闸。”北京一家寿险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这个趋势并不意外,一直以来保险行业呼声高涨,现在多个试点的开展,表明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或将提速。
根据北京市政府《关于研究落实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意见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北京保监局将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优惠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重要任务。
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人士介绍,北京保监局和中关村管委会将联合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研究推动试点工作。
监管层态度谨慎有步骤试点
事实上,6月23日,保监会公布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也允许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地区可根据市场状况自行设定产品预定利率,但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3.5%.首批选定山西等9个省(自治区)县域范围开展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试点。
这意味着,除了已经成为试点的天津滨海新区和即将成为试点的中关村科技园外,试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山西等9省区在县域范围的小额人身险也得到了费率的放开。
“过低的预定利率提高了保险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传统型寿险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万能险、投连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增长速度。”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教授王头绪谨认为,一方面,费率市场化是保险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如果推进速度过快则可能导致各家公司之间的非理性竞争。
目前监管机构采取的是谨慎试点的态度。“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全国推广还未有时间表。”上述北京保监局人士认为,部分新兴公司为确保或争取市场份额,可能会进行低价亏损经营,出现追求短期效应的非理性市场行为,从而在全行业形成恶性竞争局面,引发偿付能力危机。他表示,“监管机构会进行全面论证,将有步骤、审慎推动寿险费率监管体制改革。”
本报记者 李乾韬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