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生活 > 正文

跑步穿过中关村:边缘人的悲喜

日期:2008-10-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体: ]

 

《跑步穿过中关村》资料图

 

    ■入评理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春天文学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得主

    ■书名:《跑步穿过中关村》

    ■作者:徐则臣

    ■出版:重庆出版社2008年9月

    ■读家:瘦猪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书写城市边缘人物的悲喜和命运。一部北京版的《都柏林人》。

    科贸大厦还在建设的那年,我穿着稀松八懈的西服,肩挎煞有介事的电脑包,和蹬三轮的、办假证的、跑业务的各色人等站在它的围墙外,五块钱一碗的蛋炒饭吃得像工地一样,热火朝天。那时巴沟、兰靛厂还没变为高尚社区,是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的理想落脚点。这群人聚集在中关村的西北西南一带的城乡结合部,也间接给当地带来繁荣。看不起电影话剧,买不起书,进不起游泳馆体育馆。可我们仍赖着不滚蛋。

    王一丁的书店离风入松很近,如果卖风入松里的那类书,用不了半月就得喝西北风。酷爱诗歌的边红旗成不了海子,办假证也不是有前途的职业。卖盗版光碟的敦煌,非常敬业,也许有希望开一家正经的音像店,问题是他跑不过警察,也没罗拉那两下子。

    城市没有认同,回到乡下无用武之地,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经济上心理上都处于缺失状态。他们散落在高级写字楼的阴影里,从事灰色职业。他们也有机会出入高级写字楼——去送水。他们“歪歪扭扭地在一边独自生长。”徐则臣说,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是区别于主流青年的亚文化。”

    徐则臣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做了大牌杂志社的编辑后也是。他以等同的高度注视着那些在中关村打拼的同龄人,用朋友的身份讲述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朝露一样的理想与爱情,借着阳光发出短暂的绚丽色彩,虽然阳光是他们的致命敌人。徐则臣笔下的小人物都有点文化,但没有文化人的矫情,也没把文化当回事,爱情嘛,在吃水煮鱼的时候开始;事业嘛,起步于有能力吃水煮鱼之后。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