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生活 > 正文

新中关村大街与《白杨礼赞》

日期:2008-12-29  来源:中关村社区
[字体: ]
刘松萝

北京海淀区,从紫竹院白石桥向北的大街过去叫白石桥路,再往北叫海淀路。那时候车少,道路不怎么宽敞。不过车道也是双向的,道路两旁和中心隔离带种上了高大的杨树。走过白石桥路,那杨树之间的一线天就很难从记忆中消失了。在很多地段,路旁已经不是一排,而是好几排杨树。再加上两边长满树木的院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穿过一片森林。

改革了,电子一条街带活了中关村。车多了,道路自然就显得狭窄,扩路已经不可避免。记得工程开始的时候,我在路边楼上默默地注视着杨树被一棵一棵地伐倒。这时身边的同事开始议论,我也没头没脑地说:这就是典型的斯大林主义,楼越高越好,路越宽越好。

其实我也没有反对扩路,只是认为最好保留一点旧日的风貌。看看新闻,专家们说,以往的道路没有把供交通使用的空间用足。搞工程的人见识如此,我们没有办法。所谓的把空间用足,当然就是砍树和铲除绿地了。

那时还留有一线希望,因为有官员说杨树是中关村的一大象征,以后还要种的。可是等到道路修好以后,路边种上了银杏树。对此没有任何办法,我们不但没有决定权,而且也没有发言的可能。当时虽然有了网络,上网的人并不多。

我想,官员,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本地的,不了解中关村一带很多人对杨树的感情。希望中关村长出摇钱树的企业家们,好像对杨树也没有兴趣。其实,保留一些旧貌并不妨碍有些人喜爱的进步,不妨碍有人去做官,去赚钱。

我在东郊上学,西郊的大学生比我有更多的感触。我的妻子说过,去学校的路上,路边杨树干上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树干上的眼睛,就是杨树侧枝被砍下以后留下的瘢痕。还记得在一个电影里面,一位姑娘质问她的男友:面对树干上的些眼睛,你没有感到惭愧吗?电影的情节不算生动,编剧对自然的的热爱却是肯定的。在网上,也查到了不少对杨树,对眼睛的记忆。

银杏树不错,不过也不见得要到处都种。这种富贵树,在中关村那里长得不够茂盛。不排除她们以后会茁壮成长,也会展现出应有的风采。但是,把杨树全部抹掉,实在不怎么明智。

杨树象征着中关村的过去。科学是绿色的,是质朴的,杨树就是老一代中关村村民的象征。今年是改革30周年。目睹了中关村弃旧图新的历程,我有一些和主流不同的看法。旧的体制要改变,但不是说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也过时了。我不反对变化,不过仅仅凭借对金钱的欲望,用钱是堆不出科技的。

有人说中国人素质低,无法决定自己的事情。那么按照素质论,中关村的居民好像可以决定一些事情吧。要是大多数人同意旧貌换新颜,我自然会无话可说了。

那质朴的杨树,树梢直插蓝天,是生命的象征。杨树的倒掉,新中关村大街的出现,让我不禁想起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生活在南方的茅盾到达陕北的时候,高高的白杨树让他感到震憾。以后,孩子的课本里面也有《白杨礼赞》。重新读过,我曾经对下面一段话有一些看法: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我有些自以为是,想说一说文章里有些句子似乎需要梳理。再仔细看过,感到句子的处理也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前辈作家对自然,对雄伟和坚强的感悟。有些句子,好像是由于作者对高高的白杨的惊讶所致。

我认为,正是那种工业时代的思维和爆发户的狭隘,让人们看不到杨树的生命力,看不到杨树的精神。

中关村的杨树倒下了,不过她们还留在我的心里。中关村里聚集了优秀的人们,他们正在创造中国的未来。我想对忙忙碌碌的他们说,中国的未来应该是绿色的,应该是质朴的,应该是舒展的,应该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像高高的杨树那样。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