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生活 > 正文

访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 学习将发生在孩子足迹所致的地方

日期:2015-07-11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浑然不觉,这是今天最可怕的事情,教育一开始是开文明之先的场所,现在我自己也感觉到教育的滞后。

  近日,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接受新华网专访,就社会较为关切的教育问题一一解惑。

  互联网时代希望老师和学校能够把围墙打开

  主持人校长您好,我们渡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我们知道现在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了,在您看来教育未来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刘可钦依然用现在的教材,依然用过去的老师教我们的方式来教孩子。在互联网这样发达的今天,我们希望老师和学校能够把围墙打开,让孩子能够比较快速地吸纳社会上的信息来改革我们的课程,来应对这样一种社会变化带来的对教育的挑战。

  在未来的课堂中信息技术是为学生服务的

  主持人:在未来的课堂老师和学校是什么样的?

  刘可钦:我们学校设立了创客中心,没有给它设定任何规矩。在未来的课堂当中,信息技术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 是验证过去的一种结论;未来的课堂当中,可能看不出来谁是学生,谁是老师,老师更多的是学习的促进者;未来的学校,我非常认同赵勇教授说的学校就是学习机 会的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机会让不同的孩子在里面发现他的潜能,成就他的愿望。

  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之间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刘可钦:多元的,师长、伙伴和朋友的关系。老师可能不是单一的长者,来传道授业了。

  始终以高标准要求师生并追求进步多年后才会成为名校

  主持人:以后是不是没有抢名校和抢名师的情况了?

  刘可钦:不好说。名校之所以是名校,肯定有很多可贵的精神,比如能快速作出调整、始终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和老 师、追求进步,多少年之后才成为一个名校,这种精神一直会存在于名校当中,存在于名师当中。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扁平,我不太清楚以后会不会有名校,但是这种 精神会永远存在。无论是名校还是名师,卓越的人始终会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会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刘可钦接受新华网副总编辑刘娟专访

  名校办分校具有现实意义

  主持人:北京去年进行改革,比如说中关村三小也有很多其他的学校并进来,这种精神是不是会传承,之后就没有区分了呢?

  刘可钦:老百姓都希望上好学校,政府主导用这种方式快速满足家门口有好学校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好的。名校多 年来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名校现在对社会释放一些我们的责任、奉献我们一些办学的思想和教育的观点,也是应该的。我们学校现在也有几个分校,我们希望通过 理念的传播、工作办学思路的引领来让这些学校能够有所发展,这些我们都在进行当中。但是要靠名校把老师全部输送过去,这种做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毕竟在原 来的学校也有好老师。但是我们会通过这种交流、对话,不是为了替换,而是为了形成一种共识,使这些学校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追求,形成共同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名校办分校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主持人:我们有没有一个时间,比如五年十年,这些学校就已经不太能区分出来他们的差异了。

  刘可钦:我想差异会永远存在,但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卓越的地方,也有和当地社区高度相融的元素,而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一个样。

  小学生需要多元的营养不是单一的“食补”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关村三小是名校,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哪里?

  刘可钦:中关村三小在过去也是奥数见长的学校,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变化,中关村三小必须做出自己 的调整。我们这几年在做的改革,主要是课程上的改革,围绕课程上的建设,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说过去数学是解题的技能,高、繁、难,很难得 到解答,现在是建立孩子对数学的思想、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在今天依然是很好的,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了提升。中关村三小得到了很多的改革空间,政府划了一块 地,拨了一笔钱,建了一个新学校,我们希望在这个空间里面发展更多的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孩子围绕项目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多元文化的理解,这是我 们这几年做的比较大的准备。我们做这样一个准备也是为了各种不同类型孩子的长项发展和兴趣爱好地提高,为了因材施教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主持人:您提到的奥数教育,很多人纠结,是学还是不学呢?

  刘可钦:我觉得要问孩子,不能一棍子把奥数打死。很多孩子迷恋于逻辑的推理和认证,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在奥 数的学习当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多次失败之后攻克难关的成功感,都是很好的,关键是一个孩子是不是喜欢这种推理论证。如果一个孩子喜欢运动和社会交往,非要 他学习奥数逻辑推理的东西,会扼杀他的天才。第二,教奥数的老师要教孩子解题的思路,这是多样化的,要给孩子一种解决问题的大道,而不是给他一种术,更多 的培养孩子大视野、大思路,而不是专攻于小方面的技巧。如果是这样的大视野、大思路,孩子又喜欢,也满足了不同路径的孩子都有自己成长渠道的需要。

  主持人:很多孩子在周末的两天都在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这里面有的孩子是愿意的,而家长是不愿意的。快乐当中有付出,周末是否要上课外班呢?

  刘可钦:很多孩子愿意去,觉得有玩伴又有意思。毕竟是周末,觉得能学一项技能也是很好的,建立在常规学校以 外的新的朋友都是很好的。但是我有一种担忧,现在周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都在各种各样的写字楼里面,写字楼里面的通风都不好,我觉得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还 是主张量力而行,让孩子到操场上去奔跑一下,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家长带孩子去什么样的课外班,小学生需要多元的营养,而不是单一的“食补”。这就是做家长 的亲子教育,父母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现在的引导不够,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给老师管,家长只管吃饭,是远远达不到亲子良性沟通的。《盛装出席孩子 惟一的童年》,这本书提到要郑重其事地跟孩子在一起,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这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刘可钦在专访中

  主持人:其实很多家长陪伴过程当中没有找到连接点。

  刘可钦:现在很多高端的课外班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的团队训练和项目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

  主持人:现在教育有很多的纠结,比如参加各种班,获得各种奖,有时候拿到分数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化和天性,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刘可钦:功利化肯定不好,但是孩子需要竞争性,需要成就感。竞争和成就就需要经历失败,在经历和对手的对抗 之后,获得第一名,获得冠军,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证书本身不具有反动性,孩子获得证书都是对自己的认可。不要功利化,为了兴趣去参加比赛,无 论输赢,对他的成长还是有好处的。儿童的成长需要看到阶段性目标,要看这个儿童每个阶段有没有被认可、被激励,这种情况下证书获奖都是对孩子的激励。不是 为了什么,我还是这句话。

  主持人:您提到的未来已经来了,但是我们无论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准备好。

  刘可钦:对,就是浑然不觉,这是今天最可怕的事情。教育一开始是开文明之先的场所,现在我自己也感觉到教育 的滞后,尽管国家大的趋势一直鼓励教育顺应时代的变化,老师还是以之前的能力教我们的学生,这就是一种意识问题。孩子跟说的话听来很可笑的,老师教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了,我们要配合老师。孩子很体贴老师,老师不要当老古董,这样会被淘汰的。现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网上购物、微信和各种各样的素材老 师都知道,但是没有办法嵌入进来。

  让孩子在任何地方都能成为一个有能力受欢迎的孩子

  主持人:中关村三小是不是已经开始走上这条路,包括对老师的改变。

  刘可钦:我们提出让孩子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一个有能力,受欢迎的孩子。他不可能将来只在100公 里以内工作,不知道会到哪里去,我们希望提供一种在学校学习的经历,这是目标。还有一个,刚才谈到学校的空间准备,这里面处处都是博物馆,处处都是舞台, 处处都是图书馆,处处都是教室,处处都是孩子喜欢去的地方。我们讲学校3.0,他们都说我们的学校是3.0版本的新学校,3.0版本就是想用“五个处 处”,让孩子习得走向社会的能力,或者学校提供很多仿照社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成长。对老师也是一样,我们学校要做云学校和数码学校,专业人员跟我们沟通 时说提供一个OA平台和数码平台,而我们要的不是数码平台,而是一个基于网络和技术大数据背景下对老师教和学的支撑,我们要的是这些,这些都是极具挑战 的。我们要做一个云学校,连接不同的资源和学校,让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做邻家小孩,都是地球村,和各国孩子在一起学习,这是我们一 个设想。

  让学校真正成为文明的传播地、发祥地

  主持人:是一个网络式的教学?

  刘可钦:有线上和线下地共同做事情。还有一个数码学校,希望通过物流网和互联网的概念以及大数据,不仅记录 孩子学习的痕迹,更多是分析从学校的管理到老师的教学和孩子个人信用积累等,孩子自己要有责任心,互联网的技术下个人的信用和诚实更重要,再加上现在物理 的学校,我们叫本体学校。老师要做好现在的准备,老师做这样的准备的时候,我们要把围墙打开,包括希望各方面的社会专业力量能够进入学校,这样学校才是一 个真正的文明的传播地、发祥地。

  刘可钦在专访中

  学习将发生在孩子足迹所致的地方

  主持人:确实要打开围墙,让各方面在一起。

  刘可钦:现在提到学习发生在哪里,将发生在孩子足迹所致的地方。还有一个理念,过去的学习都是长者传授给下一代的,现在鼓励跨代合作,爷爷奶奶一起学习,更多鼓励同伴间的学习,大孩子和小孩子共同学习。在学校里面老师不仅仅是单一的角色,还有大孩子和小孩子共同的学习。

  主持人:班级打破了吗?

  刘可钦:我们现在新校区的空间就是三室一厅,其中两间教室是可以打开的,三室一厅放的是三个不同年级的班 级。现在的传统学校是一年级三个班在一起,二年级三个班在一起,我们是三个不同年级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理念是大小孩子共同学习。刚才讲了足迹所致, 一个是打破老师单一的身份,学校更加多元,大孩子、小孩子共同学习,我们说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还有一个是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再是课上、课下两极生活 了,应该是学校生活的全部。过去上课就是上课、下课就是下课,下课十分钟几乎没有人管,我们现在把它纳入到一体来看。由于空间做好了准备,孩子可以随时喝 水、上洗手间,因此学习不再是钟摆式的流动。现在学校空间是钟摆式的流动,下课了马上孩子都去卫生间了,瞬间很拥挤,第二节上综合课了大家黑压压跑到综合 楼里,常规楼就会空闲。我们则不是这样,让他们均匀地分散在每一个空间和时空段里。

  主持人:您这么介绍我真的对这个学校充满了期待。

  刘可钦:我们正在做准备。

  主持人:中关村三小至少是走在前列了,包括您刚才提的理念,而且路径也有了。

  刘可钦:对,空间和理念、路径都有了,关键是行走。

  主持人:那祝愿您这里越走越好。

  刘可钦:谢谢。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