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沈衍琪如果不是园区门上的指示牌和出入口的车道标志,来到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的人会迷惑在周边这一大片绿色中。小桥、回廊、流水、风车、喷泉……间或几栋小楼掩映在高低错落的树丛里。
海淀区西北的温泉镇、苏家坨、上庄镇和西北旺镇,自古便有“上风上水”之称,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就坐落在此。
“我们这儿像不像一个大公园?”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总发展商,北京实创环保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赵玉华带领客商参观时,常会向对方发出邀请:“周末可以带家人来这里散散步。”
对于园区来说,招商引资无疑是头等大事,但赵玉华对企业入园的“门槛”要求却十分严格:“我们全部锁定环境友好型企业。”
北至北清路、南至京密引水渠、东至春阳路、西至温阳路,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的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开工建设五年,已经迎来了光大环保、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中心、雀巢海外研发总部、中科海讯、深圳华为等一大批企业机构在这里安家。
赵玉华的坚持来自于他参与筹建上地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的经历,要在发展趋势上和国际尖端科技园区比肩。
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大小企业正忙着组装机、解码、软件汉化,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在北郊一片叫做“上地村”的地方,几排疏疏落落的旧平房、成片的玉米地和三两方鱼塘边,赵玉华和一班同事正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筹建办公室”中规划着发展蓝图。
弹指一挥间,2004年底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已经入驻企业792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51亿元。根据测算,每公顷土地产值达到了4.5亿元人民币。
随着上地的兴起,“中关村”这个名词不仅在地理概念上扩延了数倍,更重要的是,中关村发展的重心已悄然间由电子制造业转移到信息技术和网络行业。联想、北大方正、华为、清华同方等一大批“老牌”企业逐步完成自身“蜕变”,百度、超图、启明星辰等信息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呈现集群式发展。
这正是无数中关村人心中的“科技圣地”——美国硅谷走过的道路。在硅谷的发展初期,同样以晶体管、半导体制造业等技术行业为主导,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公司等企业正是在“电子作坊”中开始了他们的创富路。进入上世纪90年代,硅谷整体开始转向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新领域,并造就了思科、雅虎等一批“IT新贵”。
只不过,走完同样的路程,中关村仅用了硅谷一半的时间。
完成初期资本积累以后,生物技术、环保产业、医药行业等“绿色”产业逐渐成为硅谷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的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上市公司达到近80家。仅2007年一年,硅谷风险投资在环保领域的投资便同比增长了700%。
这也正是中关村行进中的下一步“路线图”。
距离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不足1公里的永丰基地,从2003年起将重心转向吸引绿色节能环保材料的企业入驻。2005年10月,永丰基地在国家科技部考评的18个综合性基地中跻身第6位,进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先进行列。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国家认定的“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之一,已逐步承担起北京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功能,建成以来,短短几年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亿元。
沿途望去,环保科技示范园、生命科学园、永丰基地、温泉科技园、中医药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北大生物城等新型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缀连出中关村的一片“绿色产业带”。
截止到2007年第三季度,中关村环保产业总收入已达557.1亿元,同比增长55.6%,实现利润54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6.0%,同比增长62.2%。环保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2%上升至2007年的11%,已成为中关村继通信设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