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年中,北京软件业成功地抓住了‘软件出口’和‘源代码开放’两大机遇,但是,我们下一个机遇在哪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公开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北京软件产业收入冲过500亿元大关,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就占到了80%以上的份额。不过,这一数字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甚至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最新的一个估计显示,2005年全球软件产业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因此,对于中关村软件园,乃至北京软件产业来说,如何不断抓住新机遇是一个永远的命题。2005年,打造“大软件产业基地”可能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北京软件产业存在四大劣势
就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发问的同时,北京市政府对外宣布说,每年将投入20亿元以扶持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
这无疑证明,北京软件产业在过去4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获得认可,并被政府高度重视。不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成员还是暂时将目光从这些优势上挪开,放在了自身短板上。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郭洪认为,园区内企业间的合作相对薄弱,协同技术攻关、合作开拓市场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封闭独立的现象,不善于利用社会化大分工、大协作,影响企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这个思考与北京市科委信息处处长姜广智取得了共识。姜广智表示,目前北京软件产业发展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现有政策不能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二是产业生态环境并不健全,企业间相互配合不够;三是软件产业发展与北京市重大发展建设结合不紧密;四是软件产业整体形象不突出等。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占有全球近半软件外包市场的美国,近一半业务流向了印度。在北京软件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日本市场,仅占其总体的1%左右。巨大的差异与空间,都迫使中关村软件园要驶上一条更快速的车道。
大软件产业基地或成动力所在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打造“大软件产业基地”。
目前,在上地地区3.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聚集了包括用友、联想、方正、神州数码、华为、港湾网络、东软、汉王等近300家双软企业和与软件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IBM、甲骨文、西门子等国际著名IT企业也在该地区设有中国研发机构。
郭洪认为,软件“研发”与“服务”恰恰正是中关村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通过产业辐射可以带动北京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
“ 中关村在产业聚集、服务深化、综合研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郭洪在介绍说:“下一步在发展中关村软件产业的策略上,中关村将以整合上地地区软件产业的各类资源,打造中关村大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内容,整合资源,形成中关村软件产业的规模效应。”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工也表示,软件出口刚刚处在起步阶段,今后仍将是拉动北京软件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加强与海外软件产业的交流,也有利于北京软件产业发展。据悉,2005年2月,中印软件交流峰会将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