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勇从中关村管委会得到了一个盼望已久的好消息。
“我们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90纳米-65纳米大角度离子注入机’已经进入了中关村列支间接费用的首批试点名单!”尽管时隔两个多月,但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孙勇仍然很兴奋,“有了这项好政策的支持,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至少可以缩减一半以上。”
孙勇不知道的是,他得到这一消息,距中关村示范区出台这一政策仅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而这项政策的酝酿全程,也不过短短四个来月。
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而在同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把一个桎梏科研界多年的难题端上了台面。他表示,我国现行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体系中,并没有专门列支间接经费。而预算中允许学校提取的管理费大体上仅在直接费用1%至8%的范围内,无法支撑大学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条件。
对此,孙勇深有体会。中科信曾承担了863计划集成电路制造装备重大专项――“100纳米大角度离子注入机”项目。这一先进技术一直把持在一些发达国家手中,实行严密封锁且禁止向我国出口先进的离子注入设备。为此,企业不得不花大价钱引进国外同行业的先进人才,同时对企业人才进行培训和奖励。这两项开支大约占到项目总费用的30%左右,但由于没有相关配套制度,企业不得不自筹资金,而这也使得项目的总体进程被拖慢。
实际上,在科研预算中列入间接费用是一项国际通行的做法。美、英、日等国家都有着可供借鉴的经验。在美国高校,间接费用甚至能达到直接费用的40%至70%。
注意到这一问题后,北京市财政局、发改委、经信委、科委、教委和中关村管委会专门成立了工作组。今年7月8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间接费用列支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在《办法》中,明确提出了间接费用按照试点单位的性质,按所承担的科技重大专项的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10%至20%的比例计提。(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目前,中关村内获得试点资格的单位已达到71家,试点项目达101个,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阜外医院等多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中开展工作的单位。
而今,孙勇不用再为资金发愁了。20%的计提比例,已经能够满足中科信引进人才、奖励科研人员的需求,而这些“软性费用”的到位,对于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快项目完成速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90纳米至65纳米大角度离子注入机’不到一年半就可以完成,比原先的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孙勇说。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将项目经费的使用权交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管理和使用,增强了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加大了项目承担单位自主使用的空间,将极大地激发起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在示范区内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使中关村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