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商务 > 正文

无视卖场过剩 中关村式危机弥漫全国

日期:2010-01-22  来源:渠道168
[字体: ]

“中关村的市场模式,是二三级城市未来两三年内的发展趋势。”这句话在中国IT产业发展的数十年光阴中已经被证实了无数次,并被在其它省市IT市场奋斗着的从业者俸若真理。

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商圈,始终走在中国IT市场发展的前沿,除了拥有值得其它城市电子卖场学习的诸多优点与发展经验外,同时也最先直面快速发展中所带来的挑战。“拉客”、“黑导购”、“报负价”等“销售技巧”,最先也是发源于中关村并逐级蔓延至全国。中关村这样的业态与经销商残酷的竞争局面不无关系,而导致中关村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的原因,又与中关村卖场的过度集中密不可分。

中关村扎堆卖场被叫停

数年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曾经历过那么一场旷日持久的“圈地大战”,中关村IT卖场之间竞争激烈,海龙、鼎好、中关村E世界、科贸、太平洋都集中在中关村方圆不到一公里的地域内,鼎好电子商城卖场面积达55000平方米,E世界面积达60000平方米,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共达到32万多平方米,大于44个足球场。疯狂的中关村商圈催生出了如鼎好、E世界这样的超级电子卖场进而贴身肉搏,不知何时起中关村卖场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一味比拼硬件配置,追求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当“村内人”承受着难以想像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当“村外人”无不感叹中关村的繁荣的时候,数月前上级部门下发的一纸《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则一下警醒世人,中关村的大小卖场面临搬迁,中关村的业态猛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引起了许多人足够的反思。

对于中关村近些年来的状况,渠道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在中关村发展的初期八九十年代,确实有一批创业型的科技企业,借助着改革开放科技产业化的浪潮,从中关村崛起并走出去,中关村也被美誉为中国的硅谷。然而,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关村,卖场林立,鱼龙混杂,欺诈消费者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这显然与政府早期对中关村科技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想背道而驰,就连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副会长杨乐涛也曾表示过:“政府当初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构想并不是要把这里变成一个大卖场聚集地,而是希望把这里建成一个以高科技产业带动的集产业开发、物流、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园区。”

全国多城市卖场疯狂激增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当电子卖场被列入不鼓励发展的消息出台不到一周,中关村的电子卖场传出了在外开疆扩土的新闻,石家庄海龙电子城开业,鼎好电子城落户重庆、上海的消息不胫而走,中关村两大标志性卖场当在北京的发展受阻后,正式开始用扩张的方式与外地卖场展开角逐。而放眼全国,上海、长沙、沈阳、武汉、重庆、杭州、济南等地也都开始大兴土木。

长沙当地甚至一年中连开高桥、岳麓现代城、赛格、数码步行街、国储天马店五家卖场,当地卖场总数达到了10家之多。而像上海则铁定将新增加佰腾、友通、鼎好三家卖场,沈阳这样早已成熟的二级城市,也在09年新出现了诚大数码国际广场、沈阳华强电子世界、沈阳颐高数码广场三家新的电子城。一方是中关村卖场过盛所直接导致的业态危机,甚至引发政府的强势介入;一方众多地市继续行走在中关村走过的老路上,多开卖场,开大型卖场。本有前车之鉴,本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矛盾,却在同一年发生,这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并隐约中查觉到了危险。

新卖场的出现,必然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

租金负担上涨,商家两难。

一个新卖场的开张,首当其充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招商,怎样吸纳当地现有的经销商的入驻。经销商的额外开店,势必造成成本的增加。“不去鼎好怕丢掉市场,去了成本又保不住,真是两难。”在重庆,已有30多家店面的道洋科技为此苦恼不已。道洋一高层透露,开一家50余平方米的新店,月经营成本至少在2万元以上。而除石桥铺外,很多区域的月单店盈利根本达不到这一数字。

而对于拥有固定消费人群的一个区域来说,消费能力并不会随着新卖场的到来而明显上升。难怪很多经销商会说:“卖场越开越多,但顾客却不会随之增加,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当地电子卖场的增加,不想失去市场份额的经销商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只能被卷入激烈竞争,收入下滑的旋流。

挤压当地老牌卖场,商户受累。

经销商都比较推崇集中成市的经商理念,这是渠道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