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通时代淡出中关村,折射出传统IT零售与电子卖场模式的危机。
我国电脑城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2000年之后进入快速扩张期,而在 2010年之后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以中关村为例,最早自发形成的电子一条街,继而发展为辐射全国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在最近几年,则呈现出收缩的态势。
“在一线城市,电脑城在2005年之前,生意都非常好,铺位紧张,一些电脑城的铺位转让甚至都高达数万元,那时开电脑城是一个堪称暴利的行业。”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北京某3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电脑城,其一年的利润高达数千万元。具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而电脑城仅仅进行简单的物业管理。
这样的好生意,立刻引来了更多的资本进入。据介绍,电脑城的投资主体主要有三种:商业地产开发商、连锁的电子卖场以及地产开发商。其中地产开发商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重。电脑城的好行情使得这几类的投资主体对于电脑城都加大了投资力度。
从 2005年开始,多种资金开始陆续进驻电子卖场,中国的大中型城市迎来了电子卖场的井喷式发展时期。各地纷纷兴建不同的电脑卖场,面积不断被刷新。
截止到2008年,中国大中城市的电脑卖场一直在集中扩张。
以中关村为例,2006年7月,e世界开业,其营业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米。
2007年10月,鼎好二期建成,其总面积为 9万平方米,其中卖场面积达到了5万平方米。仅仅两年时间,中关村营业面积几乎翻倍,使得中关村总营业面积达到了30多万平米左右。
短期内卖场面积的迅速增加使得一铺难求的局面终结,电脑城开始出现空铺现象。一些电脑城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物业管理,变为了招租。
不仅仅是中关村,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型城市,基本都出现了电脑城的营业面积供大于求的现象。
“按照现在北京的市场实际需求,中关村留下10万平米就已经足够用。这意味着电脑城的面积要压缩一半以上。”对电脑城发展有着长期研究的中国电子商会秘书长柳玉峰表示,卖场面积的过剩也为电脑城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