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集凤”再“筑巢”中关村通州产业园做出尝试

日期:2011-05-1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日前,中关村发展集团(简称“中发展”)、通州区政府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简称农机院)等5家“国字号”院所日前签订三方协议,宣布在通州经济开发区西区南扩区的5号地,成立中关村国家院所通州产业园,这5家院所的13个项目第一批入园,一个云集中央科研机构产业化项目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将在此拔地而起。

  与以往先划地建设再招商的发展模式相比,通州产业园是聚集一批优质项目在先,然后再辟出一块土地建设产业园。

  这个点子,是“碰壁”后创新的结果。

  服务重大项目在京落地,是去年成立的“中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为此,“中发展”请来了在一家“国字号”院所做了多年副院长的宣鸿,担任主管重大项目的副总经理。“中发展”重大项目部副部长张严说,当年7月,“中发展”的第一批员工刚刚到岗,就忙着对接中关村示范区的140多家大院大所。

  当时,中国农机院的热障喷涂项目正在京寻找产业化用地,还有其他几个大院大所的项目欲产业化,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土地,张严和同事接下了帮忙找地的任务。他们找了城八区,也找了远郊区县,但不是价格高,就是没有“熟地”,或者是交通和环境不能满足要求。

  “面对窘境,公司多次开会讨论重大项目落地事宜。”宣鸿回忆,后来我们得出结论,如果还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落地”,会不断遭遇“找地难”,对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也不明显。但如果同类项目整合在一起,就会把小项目变成大项目,促进项目聚集,也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先集聚好一批项目,再在产业园落地,以项目集群优势来平抑园区土地成本。这是一条与现行园区开发模式不一样的道路。建立一个中关村国家院所示范园的想法,就这样形成了。

  “中发展”的提议,得到了通州区政府和几家大院大所的赞同。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等5家大院大所先后加入“集中入园”的军团。

  不过,建园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选址通州开发区,几家大院大所没什么异议,但希望地价再低一些,优惠再多一些;而国家已经明文规定,禁止低于成本价卖地,通州开发区通过团购已经降低了价格,再降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地价谈不拢,一家已答应入园的院所放弃了集中入园的计划,转而自行找地。

  此后3个多月里,“中发展”与通州区进行了近十次商谈;通过“中发展”协调,有意向的大院大所与通州区也进行了多次互访。

  协调磋商中,“中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通州尽快完成土地回购和整理,为园区持续引进符合定位的高端产业化项目;对于院所的入园项目,“中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以加速项目落地。

  “中发展”的解决方案,给通州区政府和大院大所各打了一支“强心针”,几方在去年11月底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家原来已放弃集中入园的院所负责人也决定重新加入“集中入园”军团。

  这5家院所的13个项目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产值72亿元,园区整体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60亿元。“今后还将通过集聚落地的形式,吸引高校加入,为通州新城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以业兴城。”“中发展”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点评

  园区发展模式的创新尝试

  北京市社科院院长助理、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

  从以往先划地建设再招商,变为带着一批项目配给土地;从过去先“筑巢”后“引凤”、“等凤”的被动模式,改为主动出击集成需求,“集凤”后再“筑巢”,中关村国家院所通州产业园迈出的这一步,是北京在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服务中央院所方面所做的创新尝试。

  北京近年来特别注重服务中央企业,服务大院大所。通州产业园的启动,标志着北京市在服务国家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需要肯定的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北京没有采取零地价或超低地价的方式,而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引入中关村发展集团,实施市场化方式让项目集聚落地。这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服务模式的创新,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探索。

  当然,这种模式还需要另外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北京的大院大所非常集中,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可以有效对接,这是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