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晴雨表

日期:2012-11-02  来源:《中关村》
[字体: ]

 —— “中关村(5.79,0.06,1.05%)指数”2012在京发布

  A Barometer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Zhong Guancun

  “中关村指数”的编制,借鉴了硅谷指数编制的方法和思路,把全球指数编制的最新技术、成果进行学习、借鉴、集成,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指标体系。

  The"Zhongguancun index" prepared to learn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ideas of the Silicon Valley Index, the global index compiled the latest technology, the outcomes of learning, learn, integrate and create their own set of index system. 

  2012年9月13日,“中关村指数”2012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作为2012年中关村论坛的分论坛之一,它已成为本届论坛的重要亮点之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加强创新部署,角逐未来产业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更加重视高新区发展特点演进规律、面临问题的研究,都在积极探索对高新区进行适时监测、评价和引导的有效途径。

  当今的中关村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标杆,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可以说,“中关村指数”2012的适时发布,不仅印证了近些年中关村的发展业绩,而且从另一个层面勾画出中关村与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园区的距离。从发展中得到鼓舞,从不足中找到未来发展的动力,成为这套指数体系存在的重要意义。

  用开放、

  全面的视角观察中关村

  此次研究编制“中关村指数”的工作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其目的是通过设计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行情况。

  在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代表三家研究机构,向外界正式宣布了“中关村指数”2012的重要内容。

  “中关村指数”2012将为政府部门实施监测园区发展动态,把握园区发展趋势,引导园区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为社会全面了解中关村发展开启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由于中关村的一举一动对全国其他园区具有重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指数编制过程中,研究机构力求做到谨慎、认真、科学。与原有的中关村指数相比较,“中关村指数”2012凸显出重要的符合时代的鲜明特色。

  “中关村指数”的编制,借鉴了“硅谷指数”编制的方法和思路,把全球指数编制的最新技术、成果进行学习、借鉴、集成,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指标体系,构建了一个由创新创业企业、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中关村TOP300(发展最好,规模最大的300家企业)以及上市营收百强这样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22个三级指标,组成了中关村指数的框架指标体系。

  就这套指数体系的特点来说,首先,指数具有前瞻性和战略引导性,把握全球发展的趋势和中关村的实际,在指标选取上注意对于园区发展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其他园区的示范作用。其次,符合中关村发展实际和体现中关村特色。中关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新事物、新现象、新模式、新机制不断出现。编制机构放弃了原有的单一的固化的工作方法,通过几个最为重要的侧面来刻画和表征这个园区发展的动态和内在的能力、规律和趋势。这种指数编制形式,更符合中关村的实际,也更能体现中关村的发展。第三,坚持资源开放、独立客观。“中关村指数”的研究和编制采用了三个研究机构联合攻关的模式,体现了独立智库,第三方的做法,既看到了中关村的成就和辉煌,也不回避中关村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认为,“中关村指数”的研究、编制和发布,是中关村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事。同时,他希望编制单位能够不断深化“中关村指数”的研究,扩大“中关村指数”的影响力,发挥其引导园区,调结构、转方式、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指数编制过程中,不但有三家发布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而且还聘请了一批在全国科技园区研究统计计量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中关村指数”特聘专家,深度参与指数编制工作。

  发布会上,主办方向参与指数编制工作的部分专家颁发了聘书,这些专家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技部火炬中心原统计处处长王树海,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科学计量研究部主任黄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管理科学研究所赵作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路陆军等。

  会议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建华向媒体宣布:未来,中关村每年都将依托第三方机构向全球、全国发布“中关村指数”,这对于外界更好地了解、认知中关村,更好地发挥中关村在全国高新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会带来深远的意义。

  从六个方面

  勾勒中关村的创新与发展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到,本次发布的“中关村指数”2012从六个方面印证了中关村创新发展、创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

  第一,创新创业企业高度集聚,中关村持续快速发展的活力强劲,中关村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规模、数量、质量和创业企业不断产生活力,这是中关村指数编制的最核心要素。2011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是很宽松的背景下,中关村创新创业的活力依然非常强劲,全年新创办企业达到4243家,企业快速成长,其中有453家企业达到了倍增,翻一番。有3400家企业达到了“瞪羚企业”标准。近些年来,中关村每年有100多家企业进入“亿元俱乐部”,从几千万的规模跨入亿元的门槛。到目前为止,中关村收入进入亿元规模的企业有1648家。截至今年8月底,中关村共有223家企业上市,其中境内144家,境外79家,在国内创业板市场形成“中关村板块”。

  第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指数2012”重点关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的辐射带动及产业效益等最能体现中关村产业特点的指标。中关村总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1年达到了1.96万亿元,现代服务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占总收入的60%。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这两个比较传统的产业早已超过了2000亿;同时,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业也达到了2000亿的规模。中关村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立足首都,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全国布局,建立分支机构。现在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的各类分支机构达到5653家。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首都和全国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创新是中关村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基本要求,也是国家赋予中关村的历史任务。针对这一层面,指数重点关注了专利、标准、技术交易、重大科技成果、商标等指标,相对淡化了所谓的经济总量等指标。2011年中关村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9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关村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17.4亿元,占园区增加值的10.4%,参与了许多诸如神舟飞船、嫦娥探月、三峡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2011年,中关村企业每百亿元增加值对应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1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倍。共输出技术合同近3万项,交易金额达到1320.6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且,80%的技术交易额流向京外及境外。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国家标准2457项,国际标准90项。

  第四,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1+6”先行先试政策效应初步显现。环境是企业成长、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创新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人才环境、科技金融环境、创新创业服务环境、社会环境4个二级指标。2011年中关村从业人员达到138.5万人,其中一半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这个数字超过了硅谷。各类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5月,中关村累计490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占全国入选人数的21.7%,超过五分之一。有228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人数的79.1%。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专业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试点不断深化。聚集了活跃的创投机构100多家,2011年,吸引全国近四成的创业投资额。中关村吸纳的创业投资占全国所吸纳创业投资的40%。股权激励改革在中关村显出成效,现在有481家单位实施了股权和分红激励,大大激发了院所、高校以及企业的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第五,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投资和并购逆势而上。“国际化”指标从资源引入和国际拓展两方面反映中关村“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情况。指数重点关注了技术或服务出口、欧美日专利数、对外直接投资额等指标,结果表明中关村企业“走出去”逐步由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服务输出、品牌输出转变。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出口237亿美元,其中技术或服务出口达到27.1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188家企业在海外开展直接投资,比2010年增加了158家,境外投资额达到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倍,海外并购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2011年中关村企业发起海外并购9起,战略中心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

  第六,TOP300和ZGC100领跑园区,成为支撑中关村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关村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同样离不开大企业,中小企业是中关村创新的活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张志宏发展的活力和源泉,大企业在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这次“中关村指数”特别拿出一个指标关注TOP300和中关村100,重点关注三类企业,包括中关村收入300强,中关村税费收入300强,以及中关村上市企业营收百强。2011年,中关村收入300强企业的总收入利润、税费等占中关村的60%以上,中关村有几万家企业,300强占60%,出口占80%,走出去还要大企业担负更重要的角色。中关村上市企业200多家,但是收入最高的前100强的收入首次超过万亿,达到1.05万亿元,占中关村223家上市公司总收入的95%,前一百家规模、体量是非常大的。

  探寻园区之间

  的发展差距与潜在动力

  “中关村指数”2012在直指业绩成就的同时,也道出了目前园区与世界顶级科技园区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差距,点出中关村今后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仍需努力,任重而道远。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我国首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国家再一次赋予了中关村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打造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抢占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但是,中关村距离硅谷,距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认识到差距,才有动力;认识到差距,才能找准问题,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园区的优势,推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首先,要努力孕育一批能够在行业内引起重大变革,能够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园区还没有产生足够多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的、标志性的成果。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处于赶超、追随性的成果,很多成果都是在某一技术出现以后,围绕技术发展后面有一系列技术需要跟上,在这个领域跟上、追随,可能产生某些局部的成果,虽然有原创性,但不是大行业的具有重大原创性的成果,这类成果比较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相对较小,这些成果大多是渐进性的,对社会也是渐进性的推动,能够打破行业原有格局,颠覆性的、突破性的成果不够多。

  其次,努力培育一批对市场有控制力、话语权的品牌企业。硅谷每3年—5年会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比如谷歌[微博]、惠普[微博]、苹果、思科、英特尔[微博]、甲骨文[微博]等等,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在行业里面具有很大的控制力,很强的话语权。中关村企业很多,知名企业却比较有限,大家熟悉的“联想”、“百度[微博]”、“京东方”等企业的影响力主要仅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还够不上巨型企业,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份额距离全球性领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再次,努力整合空间资源,中关村“一区多园”之间形成差异定位,集中打造几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一区多园的格局,现在到了推进集群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关村一区多园之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明确的差异定位,很多园区之间产业还是比较混合的。这种竞争有时候很难以避免。还有一些园区在发展初期,没有明晰的定位,或者定位虽然明晰了,迫于发展压力,招商的时候没有进行选择,混合定位,这种结果对园区后续的持续竞争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在招商的时候,招的企业质量不高,或者当时不错,后来发展不好,“腾龙换鸟”的时候,成本很高。未来,如何提升中关村的发展的集约化程度、集群化程度,能够在中关村一区多园之间形成明晰的产业定位,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能力应该成为中关村下一步重要的任务。

  第四,努力构建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关村走向全国面临明显的体制机制的瓶颈约束。走向全国,就要构建一个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能够实现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利益共享,但是目前问题比较严重。中关村一年有几万项技术产生,技术交易额达到了1320.6亿元,但是这一个数字仅仅是统计意义上的数字。1320.6亿元的交易,流向北京以外的占三分之一,33%,出口占到44.2%。这一千多亿并没有在交易过程中给北京产生税收,原因就在于园区有很多的政策,鼓励技术辐射出去的,这一千多亿在交易过程中,企业只要登记,就会免交营业税。这个技术分置在各个院校和企业,免交机构所得税。机构里面的人员获得技术开发的收入,应该交个人所得税,但是园区规定免交个人所得税,三个层级的税收通通免掉,这样就使北京的创新发展变成了完全的服务。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从服务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利益补偿,对园区的可持续服务就会带来压力。这一政策应该有所研究和调整。另外,中关村现有5000多个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在外面的设立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谈判、搜寻、一对一寻找,这些企业出去以后,也面临着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问题,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谈判是有困难的。现在南方的很多城市正在探讨非地经济、共建园区的模式,即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能够发挥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走出去,推动企业跨区域合作的平台,减少企业搜寻成本,同时也使地方政府在合作当中形成利益共享,这些问题是未来政策应该研究的,应该推动北京解决这些问题。

  中关村先行先试等政策探寻了很多年,但都面临着国家整体的大政策环境的制约,所以先行先试到了一定阶段,与国家整体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难以分开。赵弘认为,这已成为中关村在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路途中绕不开的绊脚石。

  中关村距离硅谷有多远?很多问题不是只有中关村就可以解决,这需要整个社会给它更多的关注、更强的推进,才有可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