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辐射津冀

日期:2014-09-26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作为北京人才和高科技创新密集区,中关村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智力引擎”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正在津冀实现产业化。

    “智力引擎”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北京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关键技术装备示范项目(膜法)8月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我国已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成套技术。这项科研成果不仅将海水淡化制水成本降低10%以上,还有望打破国际企业技术垄断。

    成绩的取得与京冀两地协同创新密不可分。2012年8月,在中关村支持下,赛诺水务等企业开始“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研发,在北京取得包括“超滤膜及组件”“反渗透膜及组件”等关键突破;2013年,这些科研成果用于河北曹妃甸日产5万吨级海水淡化厂。

    至此,北京中关村研发成果、材料和装备项目正式落地河北,而诞生于河北的成果及“来自大海的淡水”将惠及京津冀区域民众。

    中关村智力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利用好中关村丰富的科研成果,可以助推津冀产业升级,实现三方共赢。

    在秦皇岛,来自北京的中科院遥感所、自动化所、软件所等9个研究所、14个国内顶尖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已与秦皇岛展开合作。中科院遥感所参与筹建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北数据服务中心。

    近年来,中关村正将自身科技创新资源、科研院所成果,辐射到津冀区域,创新主体间交流更趋频繁。

    迄今为止,中关村有456家企业累计在河北设立子公司616家,投资超200亿元。仅以在天津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创新企业就超1000家,投资额超220亿元。

    复制中关村成功“秘诀”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北京中关村将自身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以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为抓手,将其创新生态推广覆盖津冀。

    科技成果转化搭起三地“合作之桥”。天津东丽区华明工业园区已与清华、中科院、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对接,让科技成果“落地”天津,促产业升级。该区计划继续借力北京做大成果转化基地,明年底前吸引万家创新企业进驻。

    科技人才流通三地是协同创新的保障。8月,三地签署协议推动协同创新,承诺共同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搭建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平台等举措为区域内人才流动、沟通搭建平台。

    中关村还将其成功“秘诀”——创新创业生态复制到津冀。来自中关村的清控科创“牵手”天津东丽区,建设科创慧谷园区,为当地带来“科技孵化”等业态,搭建政、产、学、研多方融合的服务体系,促其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150余家企业,当地自生创新创业活力逐渐显现。

    中关村海淀园在秦皇岛开设分园,让中关村核心区鼓励创新经验直达河北。北京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说,协同创新并非简单项目合作,而是要将中关村优势创新创业生态蔓延过去,形成长效机制,促成多方共赢。

    区域协同打造“全球创新城市群”

    中关村以市场化、专业化手段促进创新创业,以成果转化、生态复制形式助力三地协作,将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形成集聚效应。

    在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强强联合,联手力促改革,扩大开放,系统推进解决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

    强强合作体现在区域资源对接、既有产业的互动上。例如北京与河北加速推动主体投资近200亿元的“张北云计算产业园”建设。北京智力资源、天津数据设备制造业,加上河北数据存储的优势,这让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再跨一步。

    “大数据走廊”只是三地协同创新的开篇之作。包括“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天津”“北京-唐山-秦皇岛”三条空间走廊逐渐清晰,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传动轴”,将助力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一个具有世界级体量的科技创新创业特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