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刘克峰:中关村自主创新引领 “高精尖”

日期:2015-07-06  来源:企业观察报
[字体: ]

这里既是校企协同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产学研融合自主创新的孵化池。在国家创新驱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下,中关村软件园的创新发展又迎来新的开篇。

  中关村软件园不仅是国家软件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数据来源:《中关村软件园2014年发展状况报告》

  园区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园里有腾讯、百度、新浪、联想、网易、曙光等知名企业入驻;从软件服务外包,到云计算、移动互联、互联网+金融,园区紧扣产业发展前沿,产业集群引领“高、精、尖”;园区在“政策引导、产业集群、产业服务、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国际布局”等六大资源优势,构建了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这里虽然面积仅2.6平方公里,但是地均产值与人均产值密度居全国前列。

  这里既是校企协同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产学研融合自主创新的孵化池。在国家创新驱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下,中关村软件园的创新发展又迎来新的开篇。

  “我们创建平台,他们创造未来”,6月26日,中关村软件园公司总经理刘克峰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时说:中关村软件园的愿景,是率先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谋划自主创新战略

  企业观察报:拥抱“创时代”,创新驱动是当前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中关村软件园是国家软件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提出了什么样的发展愿景?

  刘克峰:中关村软件园2010年进入中关村发展集团体系,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就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开始崭新的谋划,提出明确的发展愿景:率先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中心。

  之所以提出“率先”,主要源于两大优势:

  其一,区域率先。中关村软件园所在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是中关村的核心区。作为中关村一区16园之一,其科教资源、高端人才资源、创新要素资源、国际化合作平台与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具备率先的区位优势。

  其二,行业率先。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过去10年经历了黄金发展期,年均增速20%-30%。而且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有影响力、带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三个特点,有行业发展的领先优势。

  企业观察报:在率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愿景的指导下,近年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刘克峰:其一,在自主创新方面,创新的质量高,拥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六项等39项国家级科技奖项;其二,知识产权总量大,拥有 知识产权总量19095项,知识产权投入31亿元,收入42亿元;其三,形成技术主导权,园内企业参与一些国际知识产权专利与国际行业标准,取得相应成 果,11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订,18家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订。

  园区产业集群紧扣产业发展最前沿,与时俱进不断升级,从IT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到云计算、移动互联、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集群。

  成为北京与中关村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基地;还是北京目前唯一中关村信用示范和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成为中国高科技专业园区的排头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风向标。

  聚集六项要素资源

  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企业观察报:园区如何才能打造成标杆与排头兵,如何才能吸引能够成为产业风向标的龙头企业、最有活力的创新企业,以及具备最先进、高端、前沿技术的创业项目?

  刘克峰:中关村软件园需要构建成健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创新高地、创业沃土。

  构建成健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既要有一流的硬环境,又要有专业的软服务。

  硬环境包括绿地与配套设施。中关村软件园2014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绿色生态示范区基地。获此殊荣是对10多年生态硬环境建设成果的肯定,园区从绿色的规划理念、建筑设计、项目建设、技术应用、系统集成,形成了园区“绿色新常态”。

  软服务方面,园区提出服务的多样化、组织化、商业化、国际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技术支撑平台体系、开发工具、软件库等,帮助企业开发、 测试、交付、市场推广;二是产业促进服务板块,包括人力资源、培训、知识产权管理、信用服务、科技金融、国际市场合作等;三是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如园区业 委会、联合“党工团青妇”一体化组织以及各类专业联盟、协会。

  良好的硬环境与软服务,让初创企业不会因为缺乏办公场地、资金、人才和创业经验而难以为继,创业因而变得简便。

  企业观察报:中关村软件园作为卓越的高科技专业园区发展商,如何紧密围绕企业,从成立、孵化、加速到成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特点,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持续搭建对接平台,打造适宜企业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刘克峰:创业企业往往规模小、轻资产、没品牌,缺乏对R&D(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关注和投入,缺少资本、创业经验与国际化经验。针对 上述特点和实际需求,园区构建了创业需要的全产业要素生态,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群、产业服务、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和国际化六项要素资源。

  政策引导方面。园区拥有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创新政策、创业政策、国际化政策、科技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和框架,这里是国家、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区等创新创业政策密集覆盖、叠加区域。近年来,园区多个创业企业获得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企业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股权投资、海淀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政府项目资金支持。

  产业集群方面。目前园区已经形成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产业多个集群,汇集了众多国内外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领军企业,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队。

  创新平台方面。园区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创新系统,包括以行业领军企业、跨国企业、大型央企为代表的行业应用,以园区内中小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等为代表的创新源头,以对外交流、技术沙龙、实训基地、软件园大讲堂为代表的创新平台。

  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园区有着200多家大中小微企业,它们处于初创、孵化、加速、成熟等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对天使资金、创投资本、产业基金、战略投资、上市IPO等多样性融资需求。目前,线上科技金融平台已汇集150家天使、VC、PE、银行、小贷、担保等相关机构。同时,中关村软件园作为首个唯一的“中关村信用示范基地”,将园区作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信用园区建设探索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

  国际合作方面。世界知名跨国公司IBM、甲骨文等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被纳入全球产业布局,;园区与以色列孵化创投机构建立“中以国际合作技 术创新转移中心”,发起设立政府性引导创业投资基金“中以创新发展基金”,成功在园区引入以色列创投孵化模式;园区联合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与芬 兰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建立“中芬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中心”,成功搭建中芬双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并实现成功运营。园区目前共有来自8个国家33家国际企 业,出口规模达13.84亿美元(约85亿元人民币),海外分支机构数量203家,外籍员工3124人,8家企业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成功融资,广联达华胜天成启明星辰博彦科技、文思海辉等开展了多起国际并购。

  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设法突破发展瓶颈

  企业观察报:中关村软件园在国内国际大致处于什么地位?对标先进的国际科技园区,有哪些特色?

  刘克峰: 我们希望自己是中国高科技专业园区的排头兵。在对标研究了硅谷、芬兰、瑞典、剑桥、以色列、印度、台湾、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际十大科技园区后,我们看到 国际一流园区有以下六大共同特点: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集聚、综合服务完善、促进区域发展。

  15年的建设发展,中关村软件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发展、区域带动辐射、国际合作广泛、服务专业多 元”。中关村软件园在自主创新、产业高附加值、低能耗等指标是领先的,园区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就业促进、产值税收增长、城市面貌改善、创新创业生 态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企业观察报:中关村软件园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有没有一些挑战与瓶颈?

  刘克峰:挑战与瓶颈当然是存在的。

  高科技专业园区建设是有挑战性的,投资大、周期长,需要做好建设资金的平衡和产业集聚的长期涵养。如果一级土地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会 导致成片的“荒园”;如果二级产业载体建设不顺利,会导致连排的“烂尾楼”;如果三级产业服务没跟上,会造成无业的“鬼城”。因此,一级土地开发、二级载 体建设、三级产业服务的联动是高科技专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做到高水平园区建设与公司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中关村软件园发展瓶颈主要是空间的局限性。产业空间的局限导致许多重大项目不能落地固化,进而影响园区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企业观察报:面对挑战,我们要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成长性?

  刘克峰:中关村不是北京的中关村,而是全国的中关村。辐射带动区域合作发展既是中关村软件园承载的使命,也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京津冀协 同发展战略,园区正在积极与河北、天津对接合作项目。今年4月28日,由公司全资子公司运营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揭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轻资产运营的方 式推进中关村走出去战略。此外,江苏徐州、盐城,福建厦门也有在谈项目。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未来5年,中关村软件园计划运营100万平米的外埠项目,构建 软件园区链,有效地拓展园区发展的空间。

  同时,园区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到国际创新源头,对接创新要素资源。3年前率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建立中关村软件园芬兰创新中心,成为中芬间政府、产业、企业交流与对接的一个重要平台,帮助中资企业完成了3项对芬兰企业的国际并购,受到了芬兰政府的赞扬。

  目前,园区已启动智慧园区建设,被工信部软件司列为全国软件园智慧园区试点与中关村智慧园区试点园区。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借助“互联网+园区”的模式让创新创业更便利、工作生活更融合、人文自然更和谐,进而构建网上的虚拟软件园区。

  打通校企不畅环节

  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企业观察报:园区的发展往往维系在园区企业的发展上,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中关村软件园区的创新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刘克峰: 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软件园明确定位、找准发力点,在创新主体园区企业服务上下功夫,构建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环境,落实创新政策,推动园区创新 发展。据统计,园区总体研发投入的收入占比已达到近10%,远远高于行业或区域的平均水平。园区被授予“中关村4G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中关村标准创新 试点园区”,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标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实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园区更需要以全球视野进一步聚集创新要素。

  企业观察报:中关村软件园位居高校密集区,现在国家在强调校企协同创新,这方面您有什么重要的体会?中关村软件园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刘克峰:校企协同创新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高校里的科研成果,还不一定是知识产权成果,大概90%以上没有市场应用,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价值。这些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怎样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这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商业市场化运作问题。

  只有校企双方合力,才能打通校企协同创新不通畅环节。企业如果觉得传统体制下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好用,可以跟学校共建学院、学科、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也应走进企业,进行人才技能培训、测评。

  要打通校企协同创新不通畅环节,可以在三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联合立项。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战略布局,针对技术攻关的共同难题,组织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攻关,发挥学校基础研究的优势,企业发挥市场导向、需求应用的优势,互相通气而不是互相封锁,集成校企创新力量。

  二是统筹资源,即把各种资源、人才、技术,包括实验室条件、设备以及团队等组织好,做到分工协同、联合创新。

  三是共享成果。不能让学校光投入没产出,所以创新成果出来之后,一定要有机制保障学校合理的回报与收益。

  只有联合立项、统筹资源、共享成果这个链条打通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机制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在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中关村给了很多政策。中关村管委会出台“京校10条”,为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办企业、分享成果提供便利。目前正在 研究相关细则。中关村软件园近年与10多所高校合作,甚至帮他们做学分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努力推动校企合作。今年4月,在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的领导 下,我们成立了中国校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院校与企业共同建 立校企联合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工程实践基地,创建富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协同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促进 产教高度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和加快我国校企协同发展进程。我们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产业化集群管理共享问题,为产业集群的 整体竞争力做贡献。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