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中关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春先:部门成立初每月只拿7块钱

日期:2016-07-27  来源:凤凰卫视
[字体: ]

何亮亮:中关村位于北京西部,拥有30多所大学和130多个科研机构,汇聚了几万名高科技人才和大量先进的科学设备以及仪器,是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区。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体制的限制,专业人才受到了严重的压制,科研成果很难转化为生产力。1980年,中关村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春先。陈 春先是当时中国研究核聚变的几位核心人员之一,他在物理所的一个挂满蜘蛛网的破旧库房里,成立了北京市等离子协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在最初的两年里,服 务部的四个主要人员,每月每人只拿七块钱的津贴,却很快的承担起了几十项开发研制和咨询的项目。然而好景不长,陈春先等人呢,很快就受到了来自上级领导的 压力,“二道贩子”、“经济问题”、“搞乱科研秩序”等大帽子陆续被扣到了头上,科学院纪委也针对他们立案调查。关键时机一份反映陈春先困境的新华社内参引起了中央的注意,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批示,肯定了陈春先的做法并给予鼓励,局面这才有了转机。

1983年,陈春先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民营研究所,即海淀区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北京市民营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和中关村开发试验区由此起步。随 后呢,京海、科海、四通、信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跟进,成为了当时的“两海两通”。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高级工程师柳传志也开始了创业的步伐,领 头创办了主要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服务一体化的“计算所公司”,也就是联想集团的前身。就在这一年,海声软件开发公司北方电脑公司,以及业 务涉及信息,微电子激光等领域的科理高技术公司等先后成立,就这样,一个高科技企业群在中关村大街形成了。同时在中国其他地方,如四川希望集团、南德集团 等民营企业也开始创业,与中关村的民企遥相呼应。事实上在1983年到1984年间,“左”的思潮还没有完全褪去,私营经济还是十分负面的概念,虽然中央 在政策上鼓励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私营经济还是一个禁区。中关村的众多公司虽然实质上就是私营企业,即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由组合,自负盈 亏,但是它们还纷纷以集体企业的形式注册。据说,当时担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提议,这些企业可以以“民营企业”为名,这样就回避了当时敏感的“私营”两个 字。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