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机器人“敦煌小冰” 中关村“一带一路”答卷

日期:2017-05-15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四达时代的海外员工在做翻译工作

  同方威视安检设备安装在里约奥运场馆

  京东方研发的柔性显示屏(图左)和异型显示屏(图右)

  碧水源膜生物反应器组器和形似空心粉的膜材料

  工作人员在操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敦煌小冰”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和地区局面纷繁复杂,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在品牌、资源和创新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禀赋,3年多来,中关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机结合。一大批中关村企业、科研机构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2016年,中关村出口企业1552家,开展境外投资企业150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248.3亿元,在优质产能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沿线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心相通等关键领域发挥作用。

  一 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从“电子一条街”到“世界中关村”

  从上世纪80年代一条买卖电子产品的商业街到成为国家首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用了8年时间。如今三十而立的中关村,正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为实现“电子一条街”到“世界中关村”的华丽转身而展翅飞翔。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关村要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和全球分享。”在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化业务总监曾晓东看来,“如果中关村只是局限于做中国的NO.1,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扩大中关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做国际化的工作。”

  一直以来,“走出去”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但相当长时间以来却陷入“两多一少”的模式,工程承包多、资源开发多、实体投资少,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新的方向。

  “对安泰科技来说,‘一带一路’的实质就是国际化战略的落实。”公司总裁助理、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陈哲告诉记者。

  2014年,作为国内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的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企业,安泰科技投资近5000万元在泰国设立的专业生产高端金刚石工具的子公司完成建设并投入试生产。几年来,利用泰国地理优势、成本优势和优惠政策,公司实现平稳、快速发展,2017年第一季度的销售发货数同比增加25%。

  难以想像,一部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能在非洲国家创下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观,始作俑者四达时代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认为,在影视剧文化传播领域,只有听得懂,才能传得开。同样一部剧,配上非洲当地语言播放,远比配字幕或配英语或法语翻译的播放效果要好得多。

  如今,四达时代已在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几内亚、南非等30个非洲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在其中近20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发展用户超过800万,成为非洲大陆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

  “一带一路”合作是双向的,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为此,中关村企业开始积极探寻国内外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科大聚龙董事长助理、执行总裁张帆告诉记者,2016年,该集团与主要从事海外投资并购的投行多维海拓合作,成立了多维聚龙境外创投基金,瞄准引进以色列等国尚未成熟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自主产品。

  而对如今处于行业金字塔顶端的京东方来说,如何在颠覆性技术革命到来前做好准备是他们的难题。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宇认为,从跟跑者、并跑者到领跑者,京东方已面临前方“无人、无路”的情形,创新需要具备一定前瞻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成为考验。

  为此,京东方已对柔性屏、量子点显示等下一代技术做好研发布局,并在美国、日本等地通过合作研发项目、共建实验室等方式追踪海外前沿技术。

  同时,作为中国创新创业高地的中关村凭借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高新企业“走进来”。

  曾经孵化谷歌、PayPal等公司的Plugandplay孵化器、盖茨全球药物研发中心等,去年纷纷落户中关村核心区,不久前,园区还与脸书公司实现了对接。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眼中有一幅更大的图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搞一个中国中关村产业聚集区,或者中国中关村产业园区。我们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建设‘一带一路’,不仅传统产业要出去,优质产业要出去,这种高大上的高新技术也要出去”。

  雄关漫道,拓路前行。中关村瞄准国际前沿,在“一带一路”上展翅翱翔。

  二 链接全球创新的关键枢纽 中关村企业扬帆四海筑通衢

  雨水收集、污水净化、金融服务管理、海关安全检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正在亚洲、欧洲、非洲为各国提供这些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中国中关村。

  雨水,对斯里兰卡中北省小镇卡哈塔加斯迪吉利亚的居民来说,已经成为最经济可行的饮用水来源。这里长期肾病肆虐,受到污染的饮用水被认为是致病因素之一。直到中国企业带来先进的雨水处理系统,当地人终于看到了喝上放心水的希望。

  提起泰宁科创的雨水处理系统,斯里兰卡国家供水局肾病预防项目的地区总工程师塔兰加·塞内维拉特纳赞不绝口,“拥有高级技术和方法”“让水的质量更好”。

  “只要雨水供应能够保证,系统便会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对终年雨水充沛的斯里兰卡而言,这并非难事。”泰宁科创海外市场总监门石告诉记者,这一工程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一部分,也是泰宁科创“走出去”的试点工程。公司正在考察在斯里兰卡其他地方,以及孟加拉国、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推广使用泰宁雨水处理系统,希望为当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提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何愿平说:“经济效益很重要,但是更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以解决“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己任的碧水源,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于去年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签署合作备忘录,发力布局国际市场。据何愿平介绍,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研制并已应用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非常适合巴基斯坦这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

  “一带一路”也给一些金融和财务管理企业带来商机,科大聚龙、亿赞普便是其中的代表。

  张帆告诉记者,科大聚龙自2015年起便开始深入布局“一带一路”海外市场,包括承办中国与蒙古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及现钞管理培训,助力人民币跨境使用平稳过渡。此外,科大巨龙还将参与缅甸、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金融与货币管理合作计划,构建新的业务增长点。

  亿赞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署跨境清算系统,已在欧盟、非洲、中东及俄罗斯39个国家获得银行间清算牌照,发行信用卡、借记卡及贸易双币账户,为双边贸易往来提供“本地币—人民币”直接清算通道,大幅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和成本。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践行“让世界更安全”的公司宗旨。该公司的安检产品及服务涉及机场、港口、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活动赛事等诸多领域,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先进的安检解决方案,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公司副总裁王卫东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很大,同方威视设备和服务已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洲、欧洲和非洲50多个国家落户。

  中国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畅行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班列和高铁提

  供运营维护;从事国际货运班列运营业务的好望角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发挥河北省与中亚地区产品资源互补的特点,将建材、机械设备和汽车配件等中亚国家需要的商品运往该地区,再将棉花、钾肥和葵花油等大宗产品运回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机遇,也是示范区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中关村管委会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卢江看来,未来,中关村要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要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促进“高精尖”项目落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三 惠及民生的科技之光 中关村智慧让中华文明融入世界

  2000多年前,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绵延数千公里,把中国和中东两个曾诞生古老文明的地区连接在一起。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再次拉近了双方距离,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活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科技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将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广到中东地区,切实改善当地民生,实现共同发展。

  哈夫—扎布尔位于伊朗东部,风能条件极佳。茫茫荒漠上,落日余晖下,一台来自中国的风能发电机正在转动。

  这台由北京启迪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风机是伊朗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用不了多久,它将不再“孤单”,一个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项目启动在即,可供伊朗数千户家庭用电。

  目前,启迪公司正在中东地区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公司董事长文辉告诉记者,他们愿意输出技术,并希望这些技术能在当地生根发芽,惠及当地民众。

  1600多年前的一天,前秦僧人乐僔行至此处,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于是便开凿了第一座石窟,从此莫高窟应运而生。彼时,乐僔恐怕不曾想到,有朝一日,石窟的奥义与精妙,将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向人类讲述。

  2016年,由敦煌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讲解员“敦煌小冰”正式上线,并迅速成为敦煌的“网红”。

  这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已经把上千页《敦煌学大辞典》烂熟于心,并通过一次次人机互动和从互联网上吸收信息来深度学习。除了不吃不睡,24小时陪聊,“敦煌小冰”更担负起传承文化、宣传文物保护的重任,在闲聊中传播敦煌文化、历史、旅游、学术研究等各类知识。数据显示,“敦煌小冰”每年至少可以帮助200万人了解古老且神秘的莫高窟文化。

  中国微软所在的国家创新试验区中关村,是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像微软与敦煌这样的跨领域合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带一路”上,除了商业,还有更多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可以让更多人接触、了解“一带一路”上的文化,“敦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更多科技力量正在注入“一带一路”,打破时空、领域乃至语言藩篱,让丝路文化走近更多人。

  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经营10余年的女企业家刘潇眼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她义无反顾选择辞职改行的主要动因。

  “国家为‘一带一路’建设推出多项扶持措施,在俄罗斯从事有机农业符合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食品安全又是密切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刘潇告诉记者。

  刘潇还展望了自己的“小目标”:希望她领衔的东展有机农业基地走生态农业道路,建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农业园,打造境外最大的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一直在关注刘潇的创业进展。他说,东展有机农业基地项目顺利进行,得益于刘潇在犹太自治州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结下的友谊。“说到底,这是个相互认同的故事。”

四 书写民心相通的中国故事 友谊之树栽遍“一带一路”

  “斯里兰卡医生对我们带去的中国产人工晶体刮目相看,当地民众奔走相告,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慕名而来。”时隔数月,北京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张顺华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自豪之情。

  去年年底,张顺华医生与其他6名协和医院医务人员参与了“健康快车斯里兰卡光明行”医疗队。在位于斯里兰卡南部的卡卢特勒地区综合医院,他们用近一个月的时间为超过500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

  这次光明援助行动中最特别的是,全部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高端人工晶体。而在此之前,由于国产高端市场产品空缺,我国在援外手术中多使用欧美等国生产的人工晶体。

  这次被“健康快车”选中的非球面折叠人工晶体由中国爱博诺德公司生产,只因其毫不逊色于进口产品的质量。“作为中国医生,我们尤其希望出去援助时能够使用国产的耗材,这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让中国医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负责援助物资准备的钟勇告诉记者。

  国产人工晶体得到国外医生和患者的称赞,也令爱博诺德公司创始人解江冰高兴不已,“我们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国外业界了解和接受,这对我们继续进行科研创新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接下来,公司将寻求和尝试通过与其他医药企业合作或对国外医生进行培训等方式,主动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民生项目。”

  像爱博诺德这样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的企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在少数。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说,这些创新科技企业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改善民生,更能体现“一带一路”的“五通”中最根本的民心相通。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生项目是基础,最容易获得当地民众好感,从而给其他合作项目跟进带来机会。”钟勇说。

  历史上,丝路文明的兴衰与水息息相关。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些中国企业正与当地合作,打造节水型农业。

  在京鹏环球科技公司位于北京通州区的“植物工厂”,记者看到了工业感十足的温室喷灌机。园艺师李立介绍说,这种智能型移动喷灌机喷洒精度和均匀度高,定位精确,幅度、距离可以调整,还有语音提示,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能节约60%到70%的水。

  喷灌机的水源可以来自雨水回收利用。李立说,在雨水资源充沛的国家和地区,京鹏温室配套建设雨水收集池,简单消毒过滤即可使用,大大降低生产用水成本。

  而在干旱的中东和中亚地区,京鹏温室则采用滴灌技术,根据日照、气温计算和控制,“润物细无声”。在中东的土耳其、伊朗、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都能看到京鹏温室带来的硕果。

  与微量灌溉的滴灌技术相比,普泉科技公司研发的痕量灌溉是后起之秀。公司总经理诸钧说,痕量灌溉的优势在于依靠土壤的毛细管力,土壤结构不受破坏。痕量灌溉可以让农作物吃上“自助餐”,不仅节水,还节肥。水多了不利于植物根系发育,恰到好处的水可以让作物更好地吸收养分,也不容易得病,长成后口感更佳,做到“舌尖上的安全”。

  去年3月至6月,宁夏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利用普泉科技的痕量灌溉技术在阿联酋的迪拜和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进行试验。两地同属亚热带沙漠气候,试验期间最高气温52.8摄氏度,最低气温35.5摄氏度,正午地表温度达65摄氏度,没有有效降水,但种植的西瓜、夹竹桃、柠檬树等成活率都超过了90%。

  诸钧说,痕量灌溉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如果能规模化地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就能帮助当地用最少的水达到最好的灌溉效果。

  “这些企业家和市场民间力量在‘一带一路’上书写着中国创新科技的小故事,背后却是‘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共享共赢的大情怀。”张晓东说。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