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百名创客聚首青海中关村

日期:2017-06-21  来源:海东时报
[字体: ]

  众创空间

 

   2013年,北京中关村,专注医药技术研发的王铨和他的团队,苦于寻找一个承接产业外移的地区;

  2014年,青海中关村,一座在荒野田畴上诞生的青海“硅谷”,正在敞开大门迎接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到来;

  2015年,经过多次磨合,王铨和青海中关村“情投意合”,这只来自北京的“金凤凰”,终于在柳湾这块土地上扎了根。

  ●千里迢迢寻“婆家”

  王铨出生在西宁,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并成立公司,专注于医药行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打包外售。他的团队人不多,但各个都有“十八般武艺”,他们聚力于“大健康”产业,开展人体组织修复、人工脑膜、人工骨等技术的研发,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企业。

  目前市场上,药品行业从刚需向健康保养需求转变的大环境,原本还让王铨和他的团队自信满满,认为单纯的技术研发会很“吃香”。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正当他们准备一头扎进医药行业研发领域做到底的时候,敏锐的王铨发现了问题。“技术很值钱是一回事,但目前技术价值没有办法通过交易直接体现,市场上研发、生产、销售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目前许多纯技术型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王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新的医药产品被开发出来投入市场,获利1000万,这其中,技术型企业获得的技术交易费或许只有100万,而剩余900万的利润,全部被生产商和销售商瓜分,长此以往,纯技术型企业发展便会遇到瓶颈。“那就拓展产业,除了做研发,我们也开始做生产和销售!”王铨想到了拓展产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北京中关村基地作为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为研发企业创造了足够大的空间,但在园区内发展一个产业却很难实现。

  单纯的技术型企业无法获得长足发展,可是产业外移应该投向哪里?2014年开始,王铨着手为他的企业寻找能够承接产业外移的合适“婆家”。

  众创空间一楼

  ●众里寻他最心仪

  “候鸟”准备回家了。2013年,王铨第一次听到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名字,这个有着家乡味道的名字,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将这个年轻的园区纳入了自己考察的名单。

  “‘绿色、低碳、聚集、循环’的产业定位,‘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链,打造海东市乃至青海省的‘人才集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企业孵化基地’”……青海中关村基地的这些关键词,都和王铨的理念不谋而合。

  “国家整体产业环境都处在去产能的转型期,其他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产能企业,或许会经历转型期的阵痛,但我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只要选好了土壤,‘大健康’产业一定可以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王铨说。

  哪里才是合适的土壤?2014年开始,他往返两地,跑遍西宁周边的各个园区,逐一进行考察。作为产业转移后的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制药企业,王铨很关注排污问题,如果园区的环保设配不完善,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入驻后,污水怎么排?今后是否有扩建空间?能否为初始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创业平台?”这些问题的背后,每个园区给出的答案不一。“有些园区规划滞后,没有完善的排污设备,园区工业污水直接进管网,这显然不是长久之策;有些园区理念落后,只注重招商,忽视硬件设备的完善,竟建议我将污水排放到园区后面的渠里……”得到这些答案,王铨很无奈,这些发展“土壤”,显然不是他要找的。

  随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位于海东工业园区内的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中关村国家示范区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他相信“强将手下无弱兵”。果不其然,一番考察后,他心中的顾虑逐一被消除。

  在他看来,从建园之初,青海中关村就在发展理念上具有前瞻性,继承了北京中关村的先进“基因”。他了解到,青海中关村在空间规划上坚持“环保、科技、循环”的理念,已经建成了高标准污水处理站、固体废弃物处理场等环保设施,并对入驻企业实施严格的环保管控,基地内实现了废水、废气零排放。这对王铨来说是个重大利好的消息。

  “园区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污设备设计超前、标准高,作为企业,入驻风险就小了,我不用担心企业入驻后会因环保问题,时不时面临整改、停产的问题,这让我对来这里投资很放心。”王铨说。

  吸引他的不只这一点。青海中关村基地打造了“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完整创新创业链条,建设了1000平方米、提供102个工位的众创空间“海东驿站”,以零收费的方式为初始创业团队提供一个包括工作、社交、洽谈和重大事项发布多种功能的低成本、便利化创业平台。此外,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孵化器大楼海东科技创业大厦,整合精准、高效的创业扶持资源,服务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建设了6栋14个单体、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作为企业加速器,为创业企业迅速实现规模生产提供便捷化、低成本的环境支撑;还为入驻企业提供“私人定制”的金融资源对接服务,整合了超过两万亩工业用地作为产业化项目落地载体……

  2015年,王铨的企业顺利入驻青海中关村中小企业园,园区承诺的房租减免、创业环境优化等诸多利好政策一一兑现。2016年一年时间里,他安心投入员工培训、厂房建设的工作中。

  海东科技园夜景

  ●百名创客齐聚首

  和王铨一样,如今,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了许多创业者们心仪的“联姻对象”。

  “当时就想一定要在这里发展,这里条件太好了。”青海百能公司董事长陆克回忆创业历程时说,“这里是孵化器的集群,不仅有很多创客集中在这边,还有不少互联网精英环绕,资源非常丰富。”

  据海东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李阳介绍,目前,青海中关村累计入驻企业152家,吸引160多家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已完成企业融资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融资68家,融资额6200万元。目前,入驻企业中已有博士30人,硕士50人,本科150人,涌现了以陆克、贾利民、陈东立、许志敏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领军人物,入驻企业已申请各类专利202项,授权103项。

  “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只要有慕名而来的创业者,我们就能根据其商业计划书将他推荐至相应的创业孵化器。”海东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苏铧烨说。

  如今,走进海东科技园,干净整洁的办公区、满眼的花香和绿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步其中,一个集聚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的新园区格外显眼,楼内孵化器一家接着一家。在这里,每栋楼都是互联互通的,而且功能分区清晰,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年轻创客们步履匆匆。

  今年5月,在政府的积极宣传推介下,王铨带着他在青海中关村里生产出的首批“牦牛胶原蛋白小分子肽冻干粉”参加在天津举办的“津洽会”,并成功与中美商会达成意向性协议,计划将产品出口至中东地区。而对于即将在青洽会上的这次亮相,他更是充满期待。

  如今的青海中关村,正在成为青海特色资源的开拓者、返乡创业者梦想的承载者、先进科技引入的试验田、政府自我革新的先锋队,这里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创客们最中意的选择!

  园区水系景观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