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投资 > 正文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丨北京“中关村”滨海初长成

日期:2017-12-21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快来看我们的新家,明年1月我们就搬进来啦!”11月30日,冬寒瑟瑟,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总监杨璐却如沐春风,沉浸在喜悦中。杨璐的新“家”是一幢砖红色独栋建筑,矗立在天津渤海湾西、三河入海口不远处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里。

 

杨璐供职的威努特公司是一家专为工业控制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机构,2014年成立以来,凭借过硬的研发和技术能力,公司生产的工业防火墙设备在杭州G20峰会、西气东输等重大活动和国家工程中大显身手。随着业务和市场的不断开拓,公司在北京面临着办公场所、生产线建设、人力成本高企等诸多困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在有关部门“穿针引线”下,今年9月,威努特公司正式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

“新公司办公面积2000多平方米,环境一下改善了,经营成本也降下来了,比原来节省了40%!”随着落户天津,威努特公司也实现了跨越发展,今年的销售收入也将超过5000万元。杨璐介绍说,他们公司明年将有90多人从北京来天津工作,“差不多占到公司员工总数6成。今后我们招聘人才主要放在天津,未来,天津则侧重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京津分工明确,发展肯定错不了!”站在新公司沙盘模型前,杨璐侃侃而谈。

无独有偶,杨璐在北京上班的邻居,北京盛世光明科技公司,也不约而同地搬到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北京我们是邻居,没想到来天津,我们还是邻居!”杨璐笑着说。

漫步在如今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百度创新中心、京东云创空间……那些在北京街头熟悉的公司招牌不断从眼前闪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如今来天津滨海—中关村大展拳脚的北京企业越来越多,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动力和天津滨海新区优质的配套服务真正实现了“手拉手”。

35岁的王胜彪所创办的砹立方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智能制造等领域企业提供发展加速、产业化落地等服务的机构,总部在中关村。其实早在三年前,王胜彪就把眼光瞄准了天津。“习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我们兴奋地意识到,这是机会!”今年6月,他终于把加速器带到了天津。

据王胜彪介绍,无人机自组网实验室是加速器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该实验室研发的无人机自组网智能协同决策系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滨海新区坚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提供了非常好的产业链配套。今后我们技术创新立足海淀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部放在天津。”作为滨海—中关村最早的入园项目,北创百联联合创始人吕翔宙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北京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希望能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为三地创业者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创业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来天津创业发展。

“天津中关村不单是学习、复制北京中关村的功能和疏解北京产业,而是希望在‘将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方面有所作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挂牌成立一周年,科技园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生命科技两大产业上已初步实现产业聚集,科技金融与科技服务业也正在逐步完善。园区新增市场主体600多家,其中新增注册企业316家,注册资本金达49亿元,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11月29日,又有中发展集团天津产业运营项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10个北京来的新项目落子科技园。

“京津两地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双城记’,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的嘱托,仍在耳畔萦绕。如今,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已开始京津间顺畅流动,从“双城记”到“一盘棋”,总书记描绘的蓝图,正如一幅瑰丽的画卷,徐徐打开。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