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组数据,震动中国的学术产业界:2004年,中国消耗世界7.4%的原油,31%的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创造的GDP仅占世界的4%!
且不说这种计算方法所引起的学术分歧,仅从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5倍来看,我国在能源精细利用和能源后续发展方面面临的瓶颈已凸现无疑。近几年从长三角的“电荒”,到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的“煤荒”、“油荒”现象,就是一个佐证。与高消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45种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
面对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障碍,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能源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市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以一系列规划和技术攻关项目敦促能源科技企业上台阶。而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则应时而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正在将昌平园打造成为具有国家战略的能源科技产业基地。
能源科技产业的“肚量”
昌平园构建中国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规划出自这样一种现实:在昌平园174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能源科技类企业有293个,虽然占昌平园企业总数的比例只有16.8%,但不论是工业总产值和总收入都占到园区总数的62%以上——能源科技类企业已经成为昌平园第一支柱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总收入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能源科技类企业分别有12和13家,且排名前列的均为能源科技类企业,这12和13家能源企业又占能源科技类企业工业总产值和总收入86%以上——昌平园能源科技类企业已经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特点。
“所谓能源科技企业,就是指与能源发展相关的上下游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总称”,有着博士学位、年轻精干的昌平园管委会主任苏贵光介绍:“一个能源科技企业,它的规模可能很小,涉及的可能不直接是能源,而是声、磁、力、电子等各种学科,但只要它价值链末端的对象是能源,它就是能源科技企业。”昌平园在界定能源科技企业时曾有过概念上的模糊,因而特别强调它服务于能源和具有科研水平的性质,而不是仅指能源企业。
据权威机构预计,常规化石燃料能源的开采和使用高峰发生在2020~2030年之间,之后,煤、石油、天然气与用于核能的铀将基本枯竭。以此为分水岭,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的新能源构成能源产业两道泾渭分明而前景迥异的行跑线。
在昌平园,你能够看到一个的完整的能源产业链,从不可再生能源到不可再生节能,到可替代能源载体,再到可再生能源,其科技现状甚至可以展示出整个能源产业的发展曲线: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占到目前世界能源市场70%份额,昌平园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科技产业总收入和总产值同样显示了应有的份额;同时昌平园为石油勘探、测井等进行技术服务和作业设备研发生产的企业在能源科技企业中的数量最多,有102家;对以大排放为特点的传统能源进行排放回流利用的节能技术是目前世界尤其是中国能源市场的最大需求,而昌平园以神雾热能为代表的节能企业显示了强劲发展后劲;依靠替代资源进行产品合成的能源载体产业是国际上解决传统能源替代产品的重要途径,而昌平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和技术表现出了进入国际前沿和领导行业指向的巨大潜力;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样,昌平园以清华阳光、四季沐歌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也显示了其国内市场奠基者和行业领袖的地位。
昌平园成立之初引进的第一家企业就是能源科技企业,正像锂离子电池从手机的1AH发展到电动公交车的500AH一样,昌平园能源产业发展的“肚量”也越来越大。在产业发展链条上,不仅每一个链节都分外耀眼,而且大多与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科技相吻合。
能源科技企业的“物理聚集”为昌平园进一步的“化学聚变”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在中国能源高层论坛上,昌平区区长关成华表示,昌平将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瞄准能源科技产业的重大需求,按照总部加研发高地的模式,对产、学、研进行有效整合,使企业之间向更多的内部沟通、合作过渡,产生创新成果的质变,从而将昌平建设成为中国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全国的能源科技发源地、能源科技技术交易中心以及能源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
奔跳在昌平园的“瞪羚”
硅谷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瞪羚”,因为它们具有某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