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园区 > 正文

再拷贝“中关村”也无法出“联想”

日期:2008-09-13  来源:新民晚报
[字体: ]
    建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想方设法地吸引大企业落户,孵化或扶植中小企业,这就是政府对科技创新最好的鼓励吗?日前,由上海市科协和闸北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08区域创新特色与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众多专家对这种模式提出了不同意见。
   
科技创新没有可照搬模式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科技创新是件很复杂的事,虽有成功的模式,但都不是可供照搬、拿来即用的。
   
    纵观全球范围已出现的三种模式,北欧模式以大公司为科技研发和创新的绝对主力;北美模式是分散的市场行为,政府和公司的介入都不多,大学教授、风险投资者、民间力量,通过市场自然组合;东亚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同为后起的经济体,发展目标明确,政府都很强势,大力搞园区,吸引公司入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以我国目前的状况,似乎应该在东亚模式和北欧模式之间寻找平衡,寻找机会。
   
创业和创新不能分室而居
   
    张军认为,以中关村现在力推的总部经济、商务经济模式,可能再也孕育不出当年的联想。从某种程度而言,商务经济模式对科技创新是有负面影响的——商务气氛过浓,创业气氛不足。上海的张江,目前处于它最好的阶段,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今后的发展应该避免中关村的路子。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正心也指出,创新若不能与创业充分结合,便会“飘”起来。上海需提升城市品质,吸引高科技人才前来创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曹雪涛教授则建议,大力发展朝阳产业群,特别重视智力型企业,以国际一流的平台作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杀手锏,平台包括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两方面的建设。
   
要为创业者生活提供服务
   
    专家均希望区政府能打造新的鼓励科技创新的服务模式,而不再是建几个封闭的高科技园区而已。有丰富风险投资经验的卓越集团董事长陆豪指出,不妨以无形的“手”为本区企业服务,用无形的“线”把区内的企业串起来。创新创业者需要的服务,包括各类生活服务,要为他们创造悠闲有趣的生活,让思想高度自由地飞翔。上海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王振提醒说,政府要为高端人才提供特殊服务,比如医疗服务、国际学校、文化消费等。  本报记者  董纯蕾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