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园区帮扶工作的全面开展,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中关村海淀园,园区经济在一季度末出现明显好转,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均有所收窄,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有效遏止。
5月8日,中关村海淀园发布的《一季度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今年1-3月,园区实现总收入885.5亿元,同比增长2.1%,较上年同期增速放缓。从收入内部结构看,技术收入同比增长6.5%,占园区总收入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略有回落,同比降低6.9%,占总收入比重随之下降,总收入结构也随之微调。
创新活动相对活跃
据介绍,1-3月,中关村海淀园出口创汇总额同比增长10.8%,同期增幅较今年1-2月有所下降,但整体好于预期。不同规模企业发展态势不同,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均有所下滑,但10亿元以上企业表现相对较好,企业效益继续稳步提升;中型企业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在1000万-1亿元的中型企业总收入、出口等指标均小幅增长;规模在1000万以下小企业的情况依然不乐观,生存发展环境严峻。
园区研发投入增速减缓。1-3月,园区企业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1%,其中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9%,与今年1-2月同期增幅相比,均有小幅下降。但创新活动仍相对活跃,除10亿元以上企业R&D支出同比下降外,其他规模企业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此外,一季度园区高端产业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占园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呈增长趋势,在园区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数据显示,一季度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呈现复苏势头。不过各产业在总收入、利润、出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其中软件产业增速回落明显,但出口创汇、经济效益仍有所增长;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产业总收入、出口创汇额虽然均大幅下降,但与去年同期产业亏损相反,今年一季度产业扭亏为盈;通信设备产业增长迅猛,但受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除出口创汇额有微弱下降外,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表现不够理想。
核心区建设带来发展契机
虽然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园区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随着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北京市批复同意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给海淀园新一轮创新发展带来重大发展契机。
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助理、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傅首清表示,中关村海淀园将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政府采购及创新要素聚集等方面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整体发展。
傅首清说,海淀园将把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相结合,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以自主创新来提升经济结构,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保增长的工作目标,促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并推动示范区整体发展。
全面帮扶企业应对危机
为进一步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海淀区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领导小组”,在组织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和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据了解,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今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随后又陆续出台了20项配套政策,形成“1+20”的政策体系。根据这些政策,海淀区每年将安排总规模不少于8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融资环境改善、产学研平台搭建、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系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综合办副主任、产业规划发展处处长孟涵介绍,海淀园正在深入开展调研,以了解企业实际困难,目前正加快推进“企业事务呼叫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中小企业随时反应机制。海淀区根据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需求,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切实帮扶企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