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园区 > 正文

流金岁月 中关村60年沧桑巨变写传奇

日期:2009-09-3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字体: ]

 昔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零星散乱

今日“中国硅谷”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钟宣  石北燕 

  在共和国60年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注定被载入史册。

  60年前,这个“村”只有几户人家,由于小,也没有一个准名,“钟关儿”、“中官坟”、“中湾儿”……中国科学院落成后,来到这里的首批科学家还看到一堵石灰墙上有“中官屯”的字样。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笔误,“中官屯”变成了“中关村”。当初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后来会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硅谷”、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杆。

  从198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以来,中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关村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者:

  平均每年新创办高科技企业超过2000家,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2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成立;

  平均每天输出技术88项;

  平均每3.6天就有一家企业跻身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行列…… 

  200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

  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回首中关村发展历程,从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的诞生,到电子一条街的形成;从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再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立,以及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个庞大的民营科技企业群始终发挥着主体和先导作用。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中,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冲锋陷阵的“车马炮”。

      民营科技企业书写“中国硅谷”神话 

  从1980年在中关村地区创办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起,一批科技壮士响应中央号召,不顾风险,悲壮出征,率先“下海”,创办科技企业。他们高举战旗,披荆斩棘,开辟了新的战场,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锋。

  历经四代奋斗 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壮大

  第一代:披荆斩棘 开创先河

  1980年10月23日,从美国考察归来深受震撼的陈春先,向北京市科协借来了100元钱,在中关村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从此,以柳传志、王洪德、段永基、张家林、彭伟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从大院大所走出来,开创具有改革意义的新事业。他们率先擂响了民营科技的战鼓,“摸着石头过河”,带领创业团队将科技服务和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为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起点,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缩影。

  第二代:厚积薄发 创新为王

  在邓小平理论提出特别是“南方谈话”后,催发了中关村创业高潮和第二代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形成。今天为人们熟知的是王文京和他创建的用友软件、冯军和爱国者数码产品等。作为中关村第二代企业家,他们从一“下海”就果敢地选择创办产权清晰的企业。他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企业生存、成长、发展的创业过程,使许多企业的规模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代。

  第三代:中西合璧 书写神话

  在世界新经济浪潮中涌现出的中关村第三代企业家,比第一、第二代创业者更具有现代意识和风险意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海归”,像邓中翰、严望佳、汪延、李彦宏等。在互联网领域,新浪、搜狐、百度这样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硬是让美国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至今在我国市场没有赚到很多钱。还有一大批企业,在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不断创造着新产品,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挡住了国外产品在中国横行的脚步。

  第四代:潜力无限 展望明天

  在大学就开始创业办.com的年轻人,那些参加创业大赛的选手,成为中关村第四代企业家。尽管他们当中还没有太多的人取得成功,但他们是中关村的“潜力股&rdquo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