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择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怎一个忽悠了得

日期:2011-02-26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称, “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王定华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单纯判定对或错,都有其合理性。教育部是站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角度,将不均衡的矛头指向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误导。

  因为有了这样的宣传误导,更加激起了社会无数个人和家庭参与奋斗,激起了对社会不公的焦虑,把个别现象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群体的特征就是跟风,当这一口号借助机构宣传和历经现实的困境醒悟后,就有了强势的跟风效益,问题也就尤其难以解决。一直承担骂名的教育部门,需要找到一个靶子,让自己脱身。

  其实,培训机构的泛滥和此类宣传语的出现,遵循的是“有需求才有市场”的经济学原理。经济是一种逐利的选择,而瞧准的又都是社会制度留给的机会或漏洞。所以说,不是先有了培训机构的宣传,才有了家长蜂拥而起的择校;而是先有了择校风,才有了培训机构顺势而动。教育部当然有责任向家长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譬如他们认为的:“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因为长跑的最后结果,依赖多种因素决定。但教育部毕竟不是家长间交流育儿知识,而是有着担当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思考这一问题的背后深层原因,并找到解决之道。如果一个部门不能解决的,就需要协同其他部门一同解决。

  择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可否认,近几年,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教育部门做了许多,比如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小升初”摇号、取消一大批官方竞赛项目等等,但我们更应该承认,相比众多家长的切身感受,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这些措施更显得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没有触及到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根本,比如教师身份问题、户籍限制问题等。而只要所有这些措施都触及不到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中获得利益者的根本,那它们在均衡教育资源上的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在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中,有些确实不是教育部一家可以解决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也不仅是教育问题,而是涉及到教育、社会公平、社会成员上升等多方面问题。挤入这滚滚培训机构的,多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不少都已经丧失了向上流动的可能。作为弱势的父辈,不希望这种差距继续复制到下一代身上,害怕被社会抛弃,希望从一开始就不掉队,不服输。唯有如此,还有一丝机会改变自我和家庭。这里面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资源和资本过于集聚,而底层居民上升流动的空间过小、渠道过窄。这也是我国这些年一直在强调的如何保证社会公平,起跑线问题不过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而已。

  面对大环境,一直强调个人不能放弃努力,而作为政府职能更应如此。作为教育部门,还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一直反对征收高额择校费的同时,能否对把择校费改为“捐资助学”或给公办校套上“民办校”外壳的行为,加大鉴别和处罚力度,不能让纳税人花钱建起的诸多本应属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学校,最终成了一些私人获利的工具。

  总之,教育部门不能只满足于普及正确常识,而期盼着实现了社会公平再去改变,或者期盼大多数家长教育理念扭转了再去有所作为,那是对自我职能的阉割。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受平等的权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同一规则的长跑,这是我们社会的追求,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要求。教育部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他相关部门同样。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