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12月至今短短5个月,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系列支持政策,赋予中关村引领全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重任。
对于集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要素的中关村而言,下一步创新重点的选择至为关键。云计算,代表着未来信息产业技术、应用与服务的发展趋势,成为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步。
世界范围内云计算概念的提出不过短短数年,在这个与国际巨头同步竞争的平台上,中关村依靠将云计算与具体产业技术优势紧密结合的特质,推出一批创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平台,抢占行业高点。
随着《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中关村的未来战略定位已然明晰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从1988年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2009年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始终领航国家自主创新步伐。
贯穿其中的,则是国家对中关村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倾斜。2010年12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审议通过并施行,2011年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的《规划纲要》,使得中关村“1+6”新政正式运行。
示范区总收入到2020年要达到10万亿,成为《规划纲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目标。而保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强大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已经成立,同时,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新政策也在陆续实施。6条新政策涉及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多个关键环节。在参与规划的诸多专家看来,明确定位及6项政策使得中关村的10万亿目标不再遥不可及。
规划助力创业
在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看来,中关村的新战略定位中的前4个战略定位,其实是对中关村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对已有功能和定位的强化。
“而最后一个表述战略产业策源地,是最有分量的”,赵弘说,定位为战略产业策源地,正是基于中关村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源头,每一项技术源头背后,都蕴藏着孵化为新兴产业的无限潜能。未来一段时间,中关村要着力培育出自己的新兴产业,这同时也是中关村面临的挑战。
“未来30年,中关村一定会有"原创",诞生"想都想不到"的产业”,赵弘认为,这正是《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中关村的战略定位也同时代表着与“科技北京”的相互融合。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在谈到“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时,也同时提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主要载体,便是中关村。今年开始,北京市也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亿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发展到今天的中关村,在产业创新之余,更加希望能够借鉴硅谷所代表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模式,使拥有技术的创业者沿着创业、风险投资、上市、天使投资、技术转移的路径生长发展。
赵弘说,中关村正在向这一模式迈进。去年,中关村有36家企业上市,而且,近几年每年都有10家左右的企业上市。目前,中关村拥有上市公司总数175家,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合计近1600亿元。截至目前,中关村核心园区股权投资机构达到288家,股权激励试点单位达到2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89家。今年3月,中关村政府与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签署了5方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纳斯达克海淀工作站,企业海外上市渠道将更加通畅。
政策突破体制桎梏
更为重要的是,将在中关村试行的6条新政策,针对多年以来制约中关村科技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事实上,“产权”问题始终是中关村诸多企业难以摆脱的体制桎梏。诸多高校、科研院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不了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就难以激发创新力和创造力。以清华紫光为代表的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其创始人从无到有地创立了公司,却由于体制原因难以获得企业股权激励。中关村产权制度的矛盾和问题,严重束缚和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目前仅中关村就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而全国几十万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普遍面临着产权问题的困扰。
作为先行先试政策中重要的一条,财政部和科技部两次联合下发文件,明确了中关村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实施主体是中央级事业单位全资与控股企业。在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中,对中关村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权形式奖励个人的,加大了税收优惠力度。这个政策针对的问题是,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里的骨干科研人才或高管,获得股权激励后,按现行的所得税法,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便出现了尴尬的境地。
比如说,一个骨干科技人员获得了100万的股权激励,但这只是账面资产,能否变现还不确定,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的经营风险很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次中关村1+6新政里,也特别出台了这样的新政:对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奖励,技术人员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据悉,2010年,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有关部门已经批复40家单位的激励方案。
“我把它看做中国特色的股权激励,以政府对创业者的激励形式来体现”,赵弘说,“虽然仍需继续深化,但这一步已非常不易”。
而处置权改革,更是多年夙愿一朝得偿。科技成果产业化始终是一道难题,此前相关政策中,将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归为了国有资产,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中关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属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自己的技术时,不得不报财政部审批。因此,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转化率很低,新的科研成果出了论文,便束之高阁。
此次《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科技成果,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可由本单位自主处置。
为了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各个创新环节更好地组织起来,首当其冲便是改变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能让科技人员搞科技成果转化得不到应有的评价,搞了转化却因为没有论文评不上高级职称。根据《规划纲要》和《条例》的相关规定,示范区“将建立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职称评价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共建科研实体,联合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赵弘对记者表示,下一步,中关村的体制机制创新,核心仍应该放在大学、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改革上,让大学和科研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权,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下海创业,使中关村成为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园区。
产业集群亟待加强
在5月18日举办的中关村创新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中关村目前的发展态势只是产业“集聚”而非产业“集群”。企业间的集聚存在脆弱性,集聚效果不明显,企业和机构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性不强,缺少与区内产业配套的外商投资,都使得产业发展受限制。
据北京市社科院对中关村的摸底调查显示,中关村的企业数量虽已达到上万家,但产业链条并未形成,实际上有大企业而缺乏龙头企业,也没有龙头产业。尽管中关村企业自主开发的技术占了3/4,但却没有多少核心技术。而且进入商品化阶段时,多数企业却与外地企业合作,依托外部平台。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上下游关系尚未形成,企业的集聚效果微乎其微。
在中关村内部,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中关村汇集了9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73所高校,以中科院为龙头的232个科研机构,约50万科技大军,比硅谷还多20万人,智力密集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致使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的重要外溢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没有发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目前中关村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区内的风险投资机构进入,这样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对大型高技术创新项目更是无能为力,这就使得产业技术与资本不能自由组合,不能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
为此,《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重点打造八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这八大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文化创意新兴产业。
在赵弘看来,这一提法并非空穴来风。在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就曾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庞大的产业群,其中许多产业的规模在全国都占有相当的比重。
中关村管委会也就此提出“十百千工程”,全方位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争取到2012年,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10亿元规模企业。以企业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