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政策 > 正文

“1+6”政策助力中关村追赶硅谷

日期:2012-03-08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企业专利申请量1.9万件,增长超过30%;创业投资案例349个,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同比增长20%……2011年,在追赶硅谷的道路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又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

    如果要找出中关村高速发展的动力,可以列出一长串的答案:高昂的创新精神、活跃的资本、优质的企业家资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政策设计的保证。在中关村发展历史上,制度始终扮演者重要角色。为进一步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发展,2010年底,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系列新政策。这让中关村得以在更好的制度平台上实现跨越。

    “1+6”先行先试新政策中的“1”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

    2010年12月31日,中关村创新平台(即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式成立,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税收政策改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一系列政策试点文件和实施细也相继出台。

    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央财政3年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北京市按同比例配套资金,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先进服务业态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此外,“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每年还将安排100亿元统筹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配套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支持模式实现了由各部门独立支持向多部门统筹协同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助、贴息向股权投资、共享知识产权等方式延伸。 

    在加强资金支持的同时,北京市还进一步完善了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对示范区实行双重领导、以区(县)为主的领导体制,由中关村管委会对各分园的整体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准入标准等重要业务实行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和决策,强化市区联动,理顺市区两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分工。

    “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对加快中关村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这从中关村上市公司增速上可见一斑。如果要衡量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资本活跃程度,上市公司数量和增速可当做参考指标之一。自1993年四通控股作为中关村第一家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以来,中关村示范区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完成100家企业的上市,而完成第二个100家上市企业仅用了4年多。

    2011年,中关村新增上市公司26家,上市公司总数目前已达到207家,IPO融资总额近1900亿元。其中,境内创业板47家,在创业板已经形成“中关村板块”。2011年中关村发生的创业投资金额达到378亿元,创业投资案例349个,占全国三分之一,创业投资金额大幅提升。

    正如硅谷引领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中关村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2011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流向京外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75%。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纷纷出现。它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示范应用等方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上市公司等规模较大企业在京外地区实现收入约1万亿元。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