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中关村回忆》:要告诉我们什么?

日期:2011-10-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体: ]

 《中关村回忆》汇集了子女以及后辈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回忆,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个可爱可敬、情深意切的学术巨擘。

  “父亲在品德和学习上严格要求我们,在其他方面也支持我们身心健康成长。比如,他给我们买篮球、排球,让我们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玩。父亲也爱买书、藏书,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们。凡是有益的书他从不阻拦我们买。”在《怀念亲爱的父亲钱三强》一文中,钱思进深情地回忆了父亲的点点滴滴,为读者展示了这位核物理学家的舐犊情深。

  《中关村回忆》一书从子女和后辈的角度,讲述了钱学森、竺可桢、郭永怀、王淦昌、叶渚沛、吴有训、柳大纲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理想抱负、科学攻坚、私人生活以及“文革”中的真实故事,揭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书中记录了很多外人难以了解的细节,让读者在继续深入认识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可敬可爱与情深意切。

  “对很多人来说,中关村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中关村的三栋灰砖楼却鲜为人知,很少有人关心这里发生了什么。”该书主编柳怀祖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三栋灰砖楼建成后,这里集中居住了为新中国现代科学各学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学家,这里也是1955年我国第一批学部委员最集中的地方。这三栋默默无闻的灰砖楼,见证了中关村50多年的沧桑巨变,忠实记录了新中国6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曲折历程。       组织编写《中关村回忆》的缘由,一方面是使这些灰砖楼的第三代、第四代人以及全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大学生了解科学先辈在共和国诞生后的年代里是如何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辛勤工作的。另一方面是现今网络上虽有很多描写老一辈科学家的文章,但其中有很多不客观、杜撰的成分,有的甚至是纯属捏造,竟然连科学家的生卒年都弄错了,因此非常有必要以正视听。“我们要告诉后人们,这些科学家也是一批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中国人。他们和全国知识界人士一样经历了20世纪后半叶的风风雨雨,但依然忠诚于中国,忠诚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以往的科学史常常是见事不见人,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如过分拔高等。”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刘兵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学术价值,指出,从回忆角度来看待科学家,是科学史研究的重要视角。例如,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之女梅·萨顿怀念父亲的诗——“就像一位邻居所写所说的:‘我不认识你的父亲,但他的灯光曾在那里,我把那灯光怀念’”,让人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位“科学史之父”的钻研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关村回忆》的成书过程颇为曲折。因为当年居住在这里的老一代科学家大都已驾鹤西去,第二代也已过了花甲之年,其中许多人早已离开,有的还在大洋彼岸定居。该书编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访这三栋灰砖楼中那个时代的长辈和当时的伙伴。幸运的是,该书得到了众多科学家子女的大力支持,收录了大量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和私藏图片,其中有很多图片和资料是首次公开面世,使得半个世纪前中关村三栋灰砖楼里的人和事得以立体展示。

  《中关村回忆》,蔡恒胜、柳怀祖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