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中关村这十年 擎起创新驱动发展大旗

日期:2012-11-06  来源:中国网滨海高新
[字体: ]

     这十年间,中关村诞生了一批在国内外堪称“第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国际先进水平生物芯——全球首套商用液体安全检查系统、国内首款双核1.5GHz智能的小米手机、TD-LTE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极大地惠及了首都民生和产业发展。

  这十年间,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初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体系,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这十年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1.96万亿元,是2001年的9.9倍,年均增长25.9%。

  十年探索,十年磨砺,十年发展,中关村在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产业化环境建设的诸多“第一”诞生在这里。正是这些“第一”,推动中关村建立起良好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发展环境,聚集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本和技术资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十年来,中关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拥有核心产业和尖端产品,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促进了首都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带动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增加值3062.6亿元,占北京市的19.1%,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4%,十年间增加值翻了两番,年均增速20.9%。中关村正在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冲刺。

  先行先试新政显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肩负着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重任。

  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提出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由此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2010年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

  “1”即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和人才密集优势,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北京市政府会同19个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由8个工作组、147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中关村创新平台,形成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

  “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

  近两年来,依托中关村创新平台,中关村示范区积极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新政策,制定实施了中关村示范区条例,初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体系。中央部委牵头出台了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文件12项,北京市出台了配套实施文件20余项,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除了实施“1+6”系列新政策,十年来,中关村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包括率先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建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市会商工作机制、与国家部委联合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促进工作试点、启动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率先建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金统筹机制、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重组设立中关村发展集团等,随着这些新机制、新措施、新办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激发了中关村的创新活力,企业创新创业空前活跃。

  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783.2亿元,较2001年翻了两番。尤其是瞪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一直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2011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达21866件,是2001年的17倍,10年年均专利申请量增速达32.9%;2011年年度专利授权量首次破万达12587件,是2001年的17.8倍。截至2011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参与创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计1880项,其中国际标准70项、国家标准1150项。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涌现了数字电视产业联盟DTMB标准、大唐TD-SCDMA和TD-LTE-A系列标准、闪联IGRS标准等代表性标准。

  首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增长极

  应该说,这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关村发展的黄金十年。当中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时,一直担当中国科技经济改革“试验田”的中关村,给出一个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

  十年来,中关村致力于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探索实施“1+6”先行先试新政策等措施,大力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升首都经济发展质量。数据显示,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为0.085吨标煤,约是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的1/5,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目前,以信息服务和科技研发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已经占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的六成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占总收入的二成以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也表现抢眼,总收入年均增速均在45%以上。

  十年来,随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中关村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经济效益稳步攀升。数据显示,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利润总额1533.9亿元,实缴税费925.8亿元,均为2001年的10倍以上,十年年均增速均在30%左右,成为地方税收和财政的重要来源。

  作为中国的创新中心,十年来,中关村不仅仅成为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随着技术辐射转移,中关村对北京以外地区产生的产业提升和经济辐射影响力也大大加强。一大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全国进行产业布局,积极在全国其他地区设立区域管理中心、区域市场中心、区域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京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达到5653家,上市公司等规模较大企业在京外地区实现收入约1万亿元。2011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20.6亿元,占全国1/4,近80%辐射到北京以外地区,其中现代交通、电子信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突出,均占北京市该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的七成以上。

  三大突破彰显创新魅力

  创新是中关村发展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回顾十年来中关村的发展,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认为,十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坚持科技与人才、科技与资本、科技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取得了“三大突破”。

  一是中关村对首都经济发展贡献率取得新突破。中关村占北京市GDP的比重十年间提升了6.8个百分点,从12.3%提高到19.1%,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成为带动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中关村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取得新突破。中关村高校院所和企业围绕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北斗导航系统终端、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中关村企业为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数百项技术解决方案,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是中关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取得新突破。通过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实施“金种子工程”,企业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清华科技园、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孵化+投资”的新型创业服务业兴起发展,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成为潮流。目前,北京地区共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入选专家629人,占全国的27.8%,其中78%在中关村;入选“海聚工程”368人,其中73%在中关村。新建了驻慕尼黑和悉尼联络处,驻外联络处总数达到10家。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厦)正式揭牌成立,入驻签约企业70家。截至目前,中关村海归人才创办企业超过1200家。近年来,中关村每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3000家,2011年达到近4000家。超过两成的企业2011年收入增长50%以上。通过实施“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中关村企业做强做大明显加快,形成了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企业。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648家,是2001年的6.8倍,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282家、百亿元以上企业31家,分别是2001年的11.3倍和15.5倍。

  由于不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24家,其中境内145家、境外79家,累计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额突破1900亿元,市值最高值达到1.6万亿元。“中关村板块”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