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中关村资料 > 正文

六个维度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

日期:2013-09-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字体: ]

9月12日,在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3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关村指数2013”。此次指数发布是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指标设计

  “中关村指数2013”借鉴硅谷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首次进行了综合指数的合成。一方面,中关村指数通过一系列相对稳定、多年连续的数据指标,度量、刻画、把握中关村的发展实际和未来走势;另一方面,纳入了一些“即时性指标”,反映中关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及中关村在一年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中关村指数2013”的指标体系在上年的基础上调整为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研究员介绍,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以来,中关村综合指数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中关村综合指数为194.6,较上年增加24.8点。从一级分项指数增长情况来看,2008~2012年,中关村6个一级指数都有大幅提升。2012年,创新环境指数达到223,位居第一;国际化指数达到202.5,位居第二;创新能力指数达到200,位居第三;辐射带动指数为191.2;产业发展指数为174.7;企业成长指数为158.2。

  中关村正向高端化发展

  赵弘从中关村指数的6个一级指标维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是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高端要素加速聚集。中关村成为我国海内外科技人才实现梦想的热土,2012年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达到85.7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达到1.6万人;高学历从业人员加速增长,平均每月新增近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全年净增10.7万人;年轻创业者队伍迅速成长,2013年度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有三分之一入选者出自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此外,中关村涌现出“车库咖啡”、“创新工厂”、“联想之星”和“创客空间”等富有开创性的创业孵化服务新模式,为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搭建了许多新的联络服务平台。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0.2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18.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中关村创新投入强度也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每千名从业人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53.7人,比同期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77.6人;R&D经费支出相当于增加值的10.5%,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中关村创新成果丰硕,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2012年共申请专利39703件,授权专利22632件,分别占北京市的43%和44.8%。

  三是产业规模和人均效益持续攀升,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升级的中坚力量。2012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增加值3647.5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0.4%。人均效益持续提升,2012年,中关村从业人员人均实现总收入157.8万元,比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27.3万元;万元增加值能耗约为0.08吨标准煤,仅为同期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的五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在中关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移动互联网、生物健康、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实现总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0.2%。

  四是潜力企业持续涌现,领军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达到4800家,一批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2012年,中关村有482家企业实现收入倍增,24家企业入选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1897家企业年收入超过亿元,45家企业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以“十百千工程”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领军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是对外辐射模式日趋多元化,跨区域引擎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2年,中关村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有17440项,成交额达602.4亿元,同比增长37.8%;中关村企业在外各省市设立分支公司8301家,较上年增加2648家。与此同时,中关村与其它区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跨区域并购、跨区域共建园区等新辐射模式不断涌现。2012年,中关村企业并购京外企业的案例有44起。

  六是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日益增强,成为我国科技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2012年,中关村新增外籍专家668人,目前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专家人数达到2319人;英特尔、微软等9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投资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200余家;联想、用友、中星微等一批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联合研发,设立了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同时,中关村积极推进技术“走出去”战略,中关村一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关村仍须加强创新突破

  赵弘指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关村有责任肩负新使命,作出新贡献,进一步发挥好在引领我国创新发展中的先锋示范作用。但是,中关村距离这一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未来发展中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要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中关村要在打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上发力,真正形成适宜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目前,中关村的创新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的束缚和障碍,没有真正形成适宜高端创新要素落地、生根、聚合、成长的创新创业环境,我国在国际人才自由流动、在华创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如果不打破这些制约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中关村就不能像硅谷一样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更无从谈起在国际科技、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二是中关村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发力,真正发挥引领区和策源地作用。从全球的视角看,中关村仍然没有摆脱“追赶者”的角色,与硅谷等公认的全球创新“引领者”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开启,中关村必须提前谋划,超前布局。

  三是中关村要在推进跨区域合作上发力,真正释放和放大辐射带动效应。我国还存在GDP核算体系、财税体系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影响了跨区域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合作的真正达成。未来,国家要赋予中关村新的政策试验,真正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约束,形成有利于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四是中关村要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上发力,真正助力科技型企业自由便利地参与全球角逐。目前中关村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海关监管、外汇管制、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等许多障碍。未来国家要赋予中关村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面更大的改革尝试,放松管制,为企业“走出去”进行体制松绑,提供高度自由、高度便利的制度环境和服务。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中关村社区 版权所有 / 京ICP证0503893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招商 | 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