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民航基金要免于巧立名目的嫌疑

2012-04-21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财政部日前发文明确,自4月起机场建设费正式废止,该部分费用和原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合并为民航发展基金,乘坐国内航班乘客每人次缴纳50元,乘坐国际和地区航班出境的旅客每人次90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媒体上“换汤不换药”、“换个马甲继续敛财”、“不能这么糊弄人”等质疑此起彼伏。

    长期以来,征收机场建设费就饱受公众质疑,尤其是在收费依据、费用流向、收支透明度等方面多有批评。客观上看,这一收费对我国一段时期以来的机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实际效果并不能替代公众对单方面强制性收费的疑虑。此次改为民航发展基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只是对既有两项基金的整合,不是新设项目,没有增加缴费者负担。这样的解释,恐怕还是只讲出了部门的道理,只维护了部门的利益,却缺少对缴费者利益的关注,缺少对缴费者反对声浪的回应。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公众放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反复审视。对公众收费,既要依法合规,还要对公众讲清楚道理,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否则很容易受到质疑,引发普遍性的社会反感情绪。政府部门一纸公文,便将机场建设费改为民航发展基金,不少公众感到自身利益完全受到漠视,认为有关部门逃不脱巧立名目的嫌疑。在社会矛盾多发高发的今天,部分公众的这种意见和情绪,不应当被政府部门忽视,或者三言两语予以搪塞敷衍,而需要靠将心比心的沟通工作加以有效疏解。这种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应有互动,如果良性渠道、合理诉求受到堵截,那么就有可能转向恶性渠道、不合理手段。比如,日前在上海、广州机场因旅客维权发生的“拦飞机事件”,其中的教训不应不察。

    民航发展基金不是不可以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不乏这样的收费,但要收得合法合理,取得大家理解,而不能让公众满腹牢骚甚至怨声载道。对此,有关部门多费些口舌、多做些沟通都是必需的,那种简单粗暴的说法、做法殊不可取。在减免税费、让利于民成为社会大情绪的当下,民航发展基金要免于巧立名目的嫌疑,公众还在等待更多实实在在的回应。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