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激素奶”的传闻中有值得警惕的真相

2012-04-22  来源:凤凰网
[字体: ]

 


前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微博爆料称,国内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养殖户为治愈奶牛因超标挤奶引发的乳房发炎,而让奶牛注射大剂量抗生素。因此只有少数品牌的鲜奶能喝。(4月19日《广州日报》)
  即便“激素产奶”只是未经证实的传闻,但众多围观者依然表示深信不疑。这倒并非完全是出于对何兵名人信用的推崇,而是由于从“皮鞋果冻”到“皮革胶囊”,坊间传闻一次次一语成谶,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早已陷入了深度焦虑。
  从目前看来,尽管“激素产奶”真伪难辨,但何兵微博引发的大讨论中,也透露出不少值得警惕的真相。尤其是“奶制品中的激素暂时还不是必检项目”的专家说法,像一个我们早已谙熟的旧剧本,将检测手段、监管标准缺失的残酷真相,再一次摆在每一个消费者面前。
  既然激素为“非必检项目”,那么“激素产奶”便不缺乏存在的制度环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看似不起眼的“非必检项目”,往往成为食品安全防护网上的重要漏洞,令“必检项目”的严防死守前功尽弃。比如前几日爆出的“含氯可乐”事件,焦点在于“氯含量超标”问题,而“氯含量”同样为“非必检项目”。由此可见,检测标准若不能持续更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便只是浮云。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各地便出现多例女婴性早熟现象,当时疑为食用圣元奶粉所致。虽然到目前为止,奶粉的嫌疑并未坐实,但联系到此次何兵的爆料,奶制品与激素的瓜葛便令人更加生疑。
  从内心讲,没人愿意“激素产奶”是真的,但击碎传闻、安抚民心,不仅仅是某些官员发誓赌咒般的保证便能做到的,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来厘清真相。即便传闻是假,但“非必检项目”中存在的监管漏洞是真,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将激素列为奶制品“必检项目”,并着手调查,及时公布结果。
  今后,也许今后还会出现类似着眼于善意提醒的网络爆料,希望有关部门不要以“微博爆料非举报”、“网络谣言不可信”等种种理由视而不见,而更应将其视为对自己工作的善意监督。要知道,食品药品入口,关系甚大,是宁可草木皆兵,也不得姑息纵容的。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