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论文 > 正文

“诚信中学生”为何触动我们?

2012-11-09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车,车主不在,会如何应对?扬大附中17岁的中学生徐砺寒,苦等20分钟后,留下了“联系纸条”。这件事引起了很大反响,徐砺寒因此被网友称为“诚信中学生”。(11月6日 新华网)

    这件事养眼的不仅有徐砺寒的诚信,还有事后方方面面的呼应:车主表示不要赔偿,修车行愿意免费修车,网友们感慨从孩子身上看到了美好。这样一种道德现实,再一次激发了人们的道德自信:“诚信中学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能够做到的,我们也能够做到;他所能够碰到,我们也能够碰到。

    对道德现实有什么样的认识,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自信,影响社会的道德风貌。《人民日报》曾经发过一篇评论,呼吁培养良好的道德想象力,认为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将决定着社会的道德风貌。所谓“道德想象”,其实就是对社会道德现实的全面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自信”。如果人们发现,周边的人都讲道德,讲道德并不会付出额外的代价,那就会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相反,如果人们认为,周边的人都不讲道德,就会给心灵打上“防火墙”,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自信”。

    对当前的道德现实,是存在误读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阴暗但更有光明。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社会道德,而不是放大、扭曲“趋利避害”,甚至只是为了耸人听闻、制造话题,故意夸大恶性事件。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道德,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全面地、理性地看待当前道德现实,不难发现,身边大量发生的还是“好人好事”、“好人好报”。

    “其实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而且一直都有。”这是白岩松主持“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时,讲过的一句话。徐砺寒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社会方方面面的响应也充分说明:社会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基本面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且坚守道德自信,改善道德风貌。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