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3万人“竞享”北京马拉松

2011-10-17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昨天上午9时,2011北京马拉松赛在京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长跑爱好者参与竞技角逐,尽享运动带来的快乐。

     5天报满3万人

    步入第31个年头的北京马拉松赛被视为与柏林马拉松、伦敦马拉松齐名的国际知名马拉松赛事,也是经国际田联认证、国际马拉松及公路跑协会备案的国际田联锦标赛事。选手报名进度是一项赛事受热衷程度的晴雨表。本届北京马拉松赛共设3万个参赛名额,从6月16日正式启动报名工作开始,仅用了5天就宣布报满,距离组委会设定的报名截止日期足足提前了39天。

    所有报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个月,年龄最大的为80岁。外籍选手为1434人。比赛还吸引了众多世界顶尖选手的参与,肯尼亚女将恩德雷巴是2004年和2008年两届奥运会亚军得主,夺得过两届世锦赛冠军。她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北京奥运会的参赛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重回北京,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获得明年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除了专业选手,比赛还为广大业余选手提供了一试身手的平台,他们大多参加4.2公里迷你马拉松、9公里和半程马拉松的角逐。记者在起点处看到许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选手,他们当中有的是当地跑步俱乐部的成员。来自福州的选手陈静就是其中一员,她在家乡加入了一家名为“超越长跑”的俱乐部,此次和20多名俱乐部队员一道来京。此前,她完成过50多个全程马拉松和10多个半程马拉松,被队友称为“马拉松超女”。

     推迟起跑和“家庭跑”

    今年组委会把比赛开始时间从上午8时改为上午9时。昨天,京城的天气大好,晴空万里,习习的微风吹在脸上让人感到很舒服。起跑时间的推迟也使得现场的温度升至十几摄氏度,非常适合跑步。

    推迟起跑是本届比赛诸多改进之一。此外,除了传统的4.2公里迷你马拉松、9公里、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等竞赛项目之外,本届比赛还创新设立了“家庭跑”项目。“家庭跑”比赛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起跑,终点也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全长2公里。该项目规定,至少由一位家长带着13岁以下的孩子参加;如果孩子的年龄在1岁至3岁之间,家长可以推着童车。记者在庆典广场看到,所有携手冲过终点的家庭都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纪念奖牌。

    本届比赛的终点和往年有所不同,终点不再是奥体中心,而是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经过这样的改进,选手们就可以穿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奥林匹克景观大道,在北京新的地标性建筑——“鸟巢”和“水立方”的注视下冲向终点。而且,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是一个更大、更开放的区域,能吸引更多的“跑友”和观众关注赛事,在沿途为选手呐喊助威。

    另外,本届比赛的另一大变化是设置非专业中国籍选手的奖励,男、女第1至第5名的非专业选手,分别获得了免费参加由组委会组织的海外马拉松赛事参赛交流机会,第6至第50名也有丰厚的奖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业余选手跑完全程,今年将比赛的截止时间从过去的5个小时延长至6个小时。

        享受宜人天气和沿途美景

    适宜的温度、精心设计的路线、历史和现代交融的沿途景观,本届比赛使中外选手获得了难忘的参赛体验。赛后,选手们都对比赛时的天气和路线称赞有加。获得男子组冠军的肯尼亚选手基普科利尔说:“北京的天气不错,让人感到很舒适,而且有利于我的发挥。这里是我的福地,希望明年还能参加北京马拉松赛。”

    女子组冠军得主、中国小将魏小杰表示,“比赛时的空气很好,而且前面有人领跑,我跑得比较顺。进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后,途中出现了一些缓坡,我感觉有些体力不支,但最终靠意志力坚持下来了。部分路线虽然存在难度,但让选手们经受了挑战,也获得了和其他比赛路线不同的特殊体验。”

    获得女子组铜牌的肯尼亚选手恩德雷巴说:“比赛的路线设计很理想,基本上没有折返点,所以能使选手保持良好的节奏,能拿到这样的成绩我感到很满意。”本报记者 高炜

    “马拉松是享受生活的大聚会”   

    昨天,在参加2011北京马拉松赛的3万名选手中间,个子瘦高的黄强并不起眼,他最终的成绩也与专业选手相差一个多小时。但他的来头可不小,截至目前,黄强在世界各地已经完成了60多次标准距离的马拉松跑。昨天是他连续第10次参加北京马拉松赛。他跑了十年,奔跑对于他是挑战自我,更是享受生活。

    黄强是一位跨国IT企业的职业经理人,10年前,他的收入就很高,生活过得很殷实,当然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2002年,他突发奇想,想在30岁生日即将到来时干点儿以前没干过的事,于是他选择参加北京马拉松赛,并和朋友打了赌,如果跑不下来,他将掏出300元请客吃饭。

    回忆起当年的经历,黄强说,当时我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但最长只跑过一万米,一下子“跳级”跑马拉松对自己来说还真是巨大的挑战。最终,黄强咬牙坚持了下来,而且为自己能在4小时内完赛感到激动和自豪。他说:“当时跑到最后几公里我感觉很难受,几乎支撑不下去了,但路边的观众冲我喊,‘许多老人家都超过你了,小伙子加油啊。’或许这种‘激将法’给了我巨大的鼓励,让我坚持到了终点。”

    第一次跑马拉松的尝试给了黄强终生难忘的体验,也让他与马拉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刻地体会到,体力方面的痛苦挺过去之后,精神层面的力量会有很大提高。马拉松这么艰苦的过程都能度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算不上什么。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国内外马拉松赛场的常客。

    此后10年间,他的足迹遍及波士顿、柏林、纽约、芝加哥、伦敦和巴黎等地,完成了60多次标准距离的马拉松跑,成绩一直稳定在3小时40分左右。“在国外跑马拉松,人们都不把它当成比赛,而是享受生活的一次大聚会。北京马拉松也越来越有这样的气氛了。”谈到出国比赛的经历,黄强对独具特色的马拉松赛推崇备至。“有一次在丹麦参赛,由于那儿是安徒生的故乡,所以8000多人都打扮成童话人物去跑,场边既壮观又有趣。可惜我去之前不熟悉情况,只穿了普通运动服。”

    昨天,黄强顺利完成了比赛,他说从不给自己设成绩指标,完全是乐在其中。终点处,黄强的亲朋好友筹划着,为他参加北京马拉松十周年庆祝一番。谈到将来的打算,黄强还有更多的愿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每年都要坚持参赛,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马拉松运动中来,从跑步中体会健康和快乐。”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