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齐白石现存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的新纪录。
去年11月20日,在嘉德秋拍中,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以人民币3.08亿元成交。
去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上,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66亿港元成交。
去年12月5日,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亮相北京保利秋拍,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翰海2010秋拍,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以1.7亿元成交。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统计,去年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年成交额573亿元的新纪录,较之2009年225亿的成交额有超过150%的增幅;而北京文物部门的统计则显示:去年北京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总计举办198场拍卖会,拍出19.0045万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360.43亿元,占到了全国的6成以上。
欧洲艺术博览会前不久发布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断言:中国艺术市场正在强势崛起,已跃居全球第二位;而北京也在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成为全球四大艺术品拍卖中心之一。
不到20年的时间,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京城风生水起。毋庸置疑,它已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思考一:
为什么拍卖在北京发端?
文化底蕴+成熟市场
家藏文物的人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交易渠道实现艺术品的财富价值,而文物艺术品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越来越被新的财富阶层所认知。“去逛博物馆是不够的,自己珍藏并且欣赏,这才是精神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卖市场形成了。
文物艺术品的出路在哪里
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黄金周,不少国内的文物艺术品藏家并没有闲着,他们纷纷奔赴香港,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两巨头之一的苏富比香港分公司一年一度的秋拍大戏如期上演。
——18年前,也正是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巨头的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激荡出了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开篇:那是1993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消息让一些人心生波澜——凡·高的一幅画《向日葵》在英国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即目前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两巨头之一的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当时拍得2475万英镑。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东升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当时,看过这则新闻之后,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洋人可以搞拍卖,我们为什么不行?
的确,当时在国内明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再穿梭回几年前,甚至文物销售都还是个禁区。现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的寇勤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场景——
他到某省文物商店的库房参观,里面的铜钱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地装,不少都已经氧化生锈,然而大家也只能干着急,因为即使文物商店的内柜也只对外国游客开放,其他人只能望而兴叹。
“文物艺术品的出路在哪里?”大家都在思考。
拍卖公司搭起文物收藏桥梁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到文物领域,艺术品的财富价值与审美价值被市场先行者所洞见,一个前所未有的文物收藏与交易高潮,即将来临。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成立,谈及当时的市场背景,翰海公司董事长温桂华回忆说,家藏文物的人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交易渠道实现艺术品的财富价值,而文物艺术品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越来越被新的财富阶层所认知,“去逛博物馆是不够的,自己珍藏并且欣赏,这才是精神享受”。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与身份象征使文物收藏成为新的时尚。
买卖双方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他们之间缺的就是一座桥梁。而此时,政府也从政策层面上提倡拍卖方式——1989年3月,国务院文件指出:“要求在若干中心城市试办拍卖市场,开展各类公物的拍卖业务。”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改革现行公物处理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物处理的公开拍卖制度。”
在此基础上,1993年5月18日,在长城饭店东花园的大草坪上,中国嘉德成立了!转年的2月,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宣告成立,这两者日后都成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界的执牛耳者。
深厚文化积淀创造拍卖条件
为什么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率先在北京发轫?寇勤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相对来说,北京的文化积淀更为深厚,文化传统更为悠久,文化名人更多,文化收藏家族也更多,这样文物艺术品不仅量大,更胜在品种多,而国内其他城市如上海,地域色彩则相对较为浓重。”
温桂华则认为,北京的市场成熟度要比其他地区更好,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相辅相成,比如像潘家园旧货市场等基于民间、出现较早的艺术品流通市场,培养相当数量及品类多元的藏家群体;文物商店、画廊等经营机构,以传统与时代的资源优势,促进二级市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中心,北京富集人才,一批顶尖的文物专家长期在京,带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学术资源的充分支持,使作品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有学术支撑的作品其市场价值也会不同。在中国文物艺术品研究领域,北京地区的学术实力,可以说是具有国际优势的。”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迎春则提到,1992年北京市文物局就以北京对外文物交流中心的名义,率先与有关方面合作举办了1992年艺术品拍卖会,开启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先声,意义不同凡响。
思考二:
为什么拍卖屡创天价?
齐白石作品10年翻了20倍
首场艺术品拍卖会竟然找不到合适的拍卖师,因为当时根本没有这个行业。“人才从企业找,进行场景化培训,有人扮买家举牌,有人扮拍卖师落槌,经过一番紧张‘培训’,拍卖师终于‘速成’了。”
场景化培训“速成”拍卖师
“说起来不可思议,当年让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北京首场艺术品拍卖会,竟然找不到合适的拍卖师。”温桂华回忆,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拍卖师这个行业,现成的人才没有,只能参照国际经验培养,“人才从企业找,进行场景化培训,有人扮买家举牌,有人扮拍卖师落槌,经过一番紧张‘培训’,拍卖师终于‘速成’了。”
而嘉德的首场拍卖同样给当事人留下深刻回忆。寇勤说,为了做好嘉德的首场拍卖会,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专家顾问团,分别为鉴定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然而当他们把电话打到专家那里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专家就把电话给挂了,“都觉得文物拍卖很可怕啊,干这种事千万别惹出什么麻烦来。”
“下次拍卖得到足球场举行了”
然而让嘉德人没想到的是,首场拍卖会就场面火爆,当时不得不请执勤民警维持秩序,限制人流。“今天嘉德首拍,一拍就发,我出一万八!”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首先举牌,第一件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最后以八万八成交。当时总成交1227万,齐白石的《松鹰图》更是以176万创下了世界纪录。
翰海1994年的首场拍卖会同样一炮打响,温桂华回忆,“来的人太多了,海内外众多收藏家、古董商,还有文博机构的代表,整个保利大厦国际剧院被挤得水泄不通,当时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书画部的朱咏仪感慨说:‘人气太旺了,下次拍卖得到足球场举行了。’”
翰海首场拍卖总成交3300万,行情与价格已不复参考意义,借由拍卖业的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回曾经被历史低估的价值,行情业已推升至国际水平。
拍卖有助于提升文物价值
为什么文物艺术品市场会屡创天价?寇勤说,拍卖不仅有利于文物保护,其价格上的提升更是有助于文物价值的提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众所周知,欧洲的毕加索与我国的齐白石几乎是同时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齐白石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当时齐白石书画的价格,每平方尺仅仅10元钱,一幅四尺三开的鱼虾图仅值30元。
自从有了自己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齐白石的书画价格开始飙升。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2011年6月,齐白石个人书画作品共上拍13081件次,成交9002件次,成交总额为87.75亿元。今年春拍,齐白石作品每平方尺已经跃升至124.6万元,如果同2000年春拍时每平方尺5.1万元的价格相比,已经翻了20多倍。
文物拍卖带来海外文物回流
自从有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博物馆收藏文物艺术品又多了一条新的征集渠道。故宫博物院成了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1995年秋,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推出稀世珍宝北宋张先《十咏图》手卷,故宫博物院以1980万元的“天价”竞得《十咏图》,开启了国有文博机构从拍卖市场购藏文物的先河。
文物拍卖带来的还有海外文物的回流。寇勤回忆,1995年秋季,嘉德公司率先将海外收藏家杨永德收藏的164件齐白石画作征集到北京拍卖,轰动了世界。从此,海外回流的文物数量逐年上升。截至目前回流文物已达数万件,其中有很多属于文物珍品。
思考三:
为什么“值不值”、“真与假”争议频频?
文物艺术品拍卖依然是朝阳产业
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联名声称,由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的春拍中,以7280万元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是当年他们的习作……由此引发的关于文物艺术品拍卖前途的争论,正愈演愈烈。
鉴定问题一直困扰拍卖界
四个月前结束的一场拍卖会引发的争论,至今还在文物艺术品收藏圈内蔓延: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联名声称,由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的春拍中,以7280 万元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是当年他们的习作……同时,由此引发的关于文物艺术品拍卖前途的争论,正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如今,这样的争议,几乎在每个拍卖季结束后都会如期上演。天价总能成为焦点,值与不值?真品还是赝品?假拍还是真成交?
拍卖界的人也在思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寇勤坦诚地表示,鉴定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因为谁来说是真是假,一直难有定论。实际上,被质疑的《人体蒋碧薇女士》,也正是因为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此幅油画(人体)确系先父徐悲鸿的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才最终拍出了如此高的价格。
假货与假拍是两大公害
虽说不保真是拍卖的行规,但是对于假货与假拍,业内人士同样深恶痛绝。寇勤认为假货与假拍是当前阻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健康发展的两大公害,“现在文物艺术品行业发展过快,不少人就像炒股票一样炒文物艺术品,一些投资机构更是把文物艺术品当成了单纯的投资工具。”寇勤还认为,“市场准入制度还没准备好,一个公司的注册资金还不够一张画钱,大家都去办拍卖公司了,肯定鱼龙混杂,扰乱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迎春看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至今不过二十年,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还有许多欠缺和需要完善之处。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个别企业急功近利,在经营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扰乱了市场发展,长此以往,将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好在现在商务部已出台《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从立法的高度对市场进行了规范,各级文物艺术品经营管理机构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而拍卖企业则需自查自纠,严格行业自律。
典藏级作品还是稀缺
翰海的温桂华则希望未来的拍卖市场能够更加细分,做专做精,因为她发现拍卖市场里“剪刀差”还不明显,高端拍品和流通品的差距远未拉开。“通过拍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为海内外收藏家和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高品质的文化交流空间。这正是翰海所追求的。”这位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表示,有观念认为行情持续冲高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已出现泡沫,事实上被高端收藏所关注的典藏级作品还是稀缺,学术与历史价值在未来市场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作品在当下的行情价值,艺术品拍卖依然是文化创意领域的朝阳产业。
记者手记
喧哗与躁动
十多年前,当我开始报道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新闻时,这还是一个安静得让人有些落寞的领域。那个时候,又何止是文物拍卖,就连文物本身都少人关注,每个月能有几条小“豆腐块”新闻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今,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每到拍卖季,总有一连串数不清有多少个零的新纪录诞生;就连传给记者的新闻稿附录中关于拍卖公司的介绍,有时候也是一天一变——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在一天之内,又有让整个公司引以为傲的新纪录被创造了。
同样,不知从何时起,以赝品、泡沫、拍假、假拍等等的名义,无数的“砖头”也一次次被抛向不同的拍卖公司,最终引发了对整个市场的质疑。
在这喧哗与躁动中,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想说的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不过20年的时间,能够有如此快速的成长殊为不易;而要求一个刚刚成年的“毛头小伙”能够有多成熟,多多少少也有点一厢情愿。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对于任何一个市场而言,都是推倒容易重建难,与其千夫所指,不如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