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德高望重化干戈为玉帛 怀柔村村有老人智囊团

2011-11-29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党支部、村委会之外,怀柔284个行政村,村村都还有个老人智囊团。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村民等,组成了这个队伍。村子要发展新产业,他们见多识广给把脉;村中出现矛盾了,他们有威信、讲公道,能化干戈为玉帛。处理大事小情,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不,在红梨之乡怀北镇的新峰村,围绕着梨树,正在上演一场从村民抵制栽,到争着栽,再到靠它致富的好戏。这戏的主角,正是村中的老“智囊”们。

    昨天,记者在梨树园里见到新峰村的几位“智囊”时,他们正在给村民朱宝义“上课”。这个抓把树根旁的土,教他怎么看肥力;那个折下根枝条,建议他找个新品种嫁接……忙得不亦乐乎。

    “这小树该拉上线分分枝了,不然以后叶长得太密,不结梨。”说话的这位叫朱宝财,十多年前在村里当支书。入了冬,正是给梨树剪枝的时候,积累了多年栽种经验的朱宝财,东家搭把手、西家帮个忙,成了大忙人。“以前上赶着教种梨,人家不理;现在可好,俺成了香饽饽了。”朱宝财嘿嘿一笑,招呼上其他几位“智囊”顶着呼啸的北风,带着两脚泥趟出梨园,奔下一家走去。

    为啥会有这变化?记者一问,老人们可算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细说端倪。

    新峰村所在的怀北镇地处山前暖区,特别适宜种梨,红梨栽植已有300多年历史。然而,几家几户零散种梨,形不成规模,打不出品牌,发展潜力被限制住了。眼看巨大的红梨消费市场白白浪费,镇里研究决定,把红梨打造成全镇的产业,引导农户分门别类种红梨,抱团闯市场、打销路。

    规划得挺好,可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栽梨树五年才能见收益。种惯了大豆、玉米的农户们都不愿冒这个险。镇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扶持农户种梨,但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红梨产业一时陷入僵局。

    怎么办?老人“智囊团”站了出来。朱宝财、黄桂英、高俊章、彭兴利……9位“智囊”要么当过村干部,要么就是老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是长项。“我自己本身种了几年梨,了解点市场需求,知道这比种大豆、玉米都强。况且,镇里又出了这么多扶持政策,这是个发财致富的好机会啊。”朱宝财说。

    老人们挨家挨户劝说,一次不成,隔几天再来,再不成“三顾茅庐”。朱宝财往身后一指,“刚才我帮他剪枝的那位朱宝义,原先死活不愿种梨。”于是,他三番五次登门劝说:

    “您比我还大,论起来我得叫您一声哥哥。您看您咋这么倔呢?种玉米一亩地才五六百块钱,您看我种梨,20斤装一箱就能卖15块钱……您怕前期花钱多,现在,镇里能帮您无偿代管果树,新栽的果树三年内不花一分钱,而且每亩幼树还能拿到政府给的400元间作物补贴。您还怕啥?”

    那阵子,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反复在村里上演。如今,全村420亩地成了一片大梨园。

    大功告成,“智囊团”却并没闲着。他们先是联系上周边几家鸡场,把鸡粪包了圆,解决了梨园缺少有机肥的难题。现在,又与村干部研究起红梨的销路问题。眼下,通过怀北镇红梨协会、镇政府和城区共建单位的多方沟通,销路已经不成问题。明年才结的果子,今年就有了订单。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