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社团 > 正文

北京东城区为非遗传人立“家谱”

2013-02-24  来源:新华网
[字体: ]

 北京市首部由区县编辑的“非遗传承人家谱”——《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谱系大典》日前正式出版发行。该谱系收录了东城区百余个非遗项目的126位进入区级、市级、国家级非遗名录传承人的传承项目简介、个人简介、从艺历程、个人成就和代表性作品等相关信息,“非遗家谱”为非遗项目的历史追溯提供了有力依据。

    为非遗传承人立“家谱”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建业介绍,此次收录的126位传承人中国家级的有28位,很多传承人都已年逾古稀,例如,北京扎燕风筝传承人费保龄先生已经86岁高龄。此书出版时,有三位传承人已经去世。

    自2010年3月开始,工作人员开始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采访,通过文字、照片和录像三种方式收集资料,同时查阅史资,确认传承人的成果,认定传承人及其技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梳理了传承脉络。《谱系大典》从收集资料、整理稿件到最终出版发行历时近3年。《谱系大典》将每2至3年更新一次。

    杨建业告诉记者,虽然《谱系大典》为非遗传承“正本清源”提供了考证依据,但首次出书也遇到不少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很多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资料的保存不完善,资料的缺失加大了工作人员根据传承人口述线索进行进一步考证的难度,非遗传承资料的缺失正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通讯员 徐光晔 张慧 记者 高健)

    新闻链接

    “非遗家谱”故事

    慈禧赐匾“葡萄常”

    1894年阴历十月,为了给慈禧贺寿,朝廷让旗人献手艺,蒙古族正蓝旗里一名清兵的夫人韩其哈日布做了架泥塑葡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封她为“常在”,还赐了块匾叫“天义常”。“常在”本是清朝后宫嫔妃的一个头衔,地位仅次于贵人。赐给一位士兵的夫人,相当于一种至高的荣誉。后来这名清兵为了感恩,把自己的蒙古名字改成了“常在”,随后其夫人在泥塑葡萄基础上独创出玻璃葡萄,于是便有了后人传颂的雅号“葡萄常”。第二代传人扎伦布和伊罕布制作的“葡萄常”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56年邓拓采访葡萄常五女(5位姑侄女艺人),并题赠一首“画春堂”送给五女,此为第三代。常家五女,在 “文革”中先后有4人去世,粉碎“四人帮”后,有关部门找到已年近古稀的常氏唯一传人——常玉龄,终于使这一几近绝迹的民族手工艺得以恢复,此为第四代。目前,该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为常弘、常燕两姐妹。

    “葡萄常”是国家级非遗,最出名的要数“上色”、“挂霜”手艺,是家传绝技。

    天桥“拉洋片”拉到王府井

    “拉洋片”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流派众多,清末民初在北京地区流行,现已进入东城区非遗名录。

    据东城区确立的“拉洋片”传承人陈起环介绍,他这一脉源自天桥卖艺人“大金牙”焦金池。焦金池因给末代皇帝溥仪唱了一段《劝人方》而名誉京城。他的徒弟是小金牙罗沛林,算是第二代传人。小金牙是北京人,以京口唱腔和创作能力强而出名,在1965年时还卖艺演出。陈起环的师傅王学智是第三代传人,由于王学智父亲是小金牙的拜把兄弟从而得到小金牙的亲传,王学智还与大金牙的大儿子有过一些渊源,融合了大金牙和小金牙的优点,人称“赛金牙”。陈起环还有个师大爷,这位师大爷是小金牙的大徒弟,曾经在相声艺人高凤山处学徒,自小金牙处学成后与陈起环的师傅一同演出拉洋片,前门、隆福寺、庙会处都留下过二人的踪影。而陈起环和他的师傅则是在王府井大街开街后相识的,那时陈起环已经40岁了。赛金牙自陈起环1999年演出后就基本不唱了,去世前将一辈子的唱片一段不落都给他留下了。6年前在王府井,陈起环也收了个徒弟。天桥的技艺竟在王府井传承了下来。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