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抗战馆推出“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艺”专题展览

2011-06-20  来源:千龙网
[字体: ]


卢沟桥中学的同学们感受历史


腰鼓打起来,再现延安的“精气神儿”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共同举办的“为抗战呐喊——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艺”专题展览正式揭幕,展览同名画册在开幕式上首发。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战线上的呐喊与抗争,密切地配合着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的抗日斗争,对号召全民抗战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文艺,对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文艺体系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戏剧方面,大批反映抗日战争的话剧、秧歌剧以及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戏剧风行一时,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剧作,《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电影方面,艰苦的条件也未能阻挡根据地电影人创作的热情,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拍摄了根据地的第一部纪录电影《延安与八路军》,人民电影事业由此开创;音乐创作方面,抗战的烽火激发了根据地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到敌人后方去》、《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延安颂》、《游击队之歌》……一首首饱含着不屈战斗精神的歌曲,在延安、在晋察冀,在抗日根据地唱响;在文学创作上,广大作家走进战火纷飞的前线和质朴的民众中,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抗战时期的战斗与生活,歌颂抗日志士,鞭挞民族败类,鼓励与启迪民众投入抗战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在美术创作方面,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克服绘画工具、原料匮乏等种种困难,就地取材,自制绘画材料,进行木刻画创作,流传下大量木刻作品。这些作品,记载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各种事件,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和工作,表现了对理想的新中国的美好憧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展览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战文艺的突出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全国文艺界的抗战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艺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借鉴和启迪,并以此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展览共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机构及出版的刊物;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戏剧、电影和摄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歌曲;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美术作品;倡导和推动文艺界的抗战六个部分。共展出照片约270幅,展出文物约250件,是抗战馆建馆以来历次专题展览中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   

  展览展出文物多为纸质文物,包含大量抗战期间反映共产党与抗战文艺的刊物。从文物的内容看,既有抗日根据地军民在用文艺作品为抗战服务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载体,比如剧本、小说、散文,也有在大后方各界人士为抗日斗争所创作的戏剧、美术、文学作品,有各界文化界人士组成的抗敌协会的文艺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了抗战对文艺的需要及文艺作品带给大众的精神支柱与鼓舞。  

  “为抗战呐喊——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艺”重点文物介绍

  1、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盘(配声音)

  唱片是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中国音乐家刘良模和当年刘良模组织的“纽约华侨青年歌唱队”灌音。刘良模曾在国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首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抗战爆发后,活跃于华东抗日前线,为新四军教唱抗战歌曲等,遭当局迫害,1940年出走美国,会见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并演唱抗战救亡歌曲经典《义勇军进行曲》,罗伯逊听后深受感动,就跟刘良模要走《义勇军进行曲》练唱,不久就在纽约露天音乐厅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引起轰动,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经罗伯逊提议,与刘良模和“华侨青年歌唱队”合作,在纽约出版了这套著名的英文版中国抗战歌曲专集,向全世界发行,影响深远。

  2、1938年在武汉创刊的《自由中国》

  《自由中国》由藏云远、孙陵编辑,1938年创刊,汉口自由中国社发行。内登载有大量的抗日爱国的文学作品。第一期登载97位文艺战士署名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趣旨》;第二期登载了毛主席为杂志的题词手迹:“一切爱国人民团结起来为自由的中国而斗争,为‘自由中国’杂志题,毛泽东二十七年二月一日”。

  3、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报《抗战文艺》

  《抗战文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1938年5月4日创刊于汉口。采取创作与评论并重的编辑方针,重视文艺消息的报道和各地包括延安和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文艺动态的交流。为战争中分散于各地的、不通音讯却又相互关切的作家随时提供消息,也为抗战文化史、文艺史的研究保存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

  4、鲁迅艺术文学院毕业生、八路军第120师《战斗报》社记者丁基烈士的日记

  丁基(1917-1944),陕西兰田人。1938年2月到达延安,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0年任晋绥军区《战斗报》特派记者。1944年9月16日,在山西方山战斗中,英勇殉国。他的日记记载了不少他看过的戏剧等文艺作品,反映了敌后根据地文艺抗战的情况。

  5、晋察冀画报社记者蔡尚雄保存的相册

  蔡尚雄,1919年生,广东中山人。1938年赴延安,曾任《晋察冀画报》社摄影记者。这是1945年5月蔡尚雄在河北邢台康庄手工糊制的相册,相册中保存了许多他和《晋察冀画报》社其他摄影记者拍摄的有关敌后抗日根据地情况的原始照片。

  展览中设立了抗战文艺触摸屏,展示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抗战戏剧、抗战漫画、抗战电影、影视人物、抗战歌曲等内容,观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不同内容。展厅还设立了互动平台,陈列着当时延安文艺工作者演出时的锣鼓等的仿制品,观众可亲手敲一敲;还刻制了木刻画模版,观众可自己动手印制木刻画。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