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宣教 > 正文

一位财政局长的民生账

2012-07-04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字体: ]

  随着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北京市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1492.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06.3亿元,5年翻了一番。2011年,北京用于支持民生的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七成。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看来,为民理财,不仅要做大蛋糕,更好切好蛋糕,“民生”一直是他心目中的关键词。

    向困难群体倾斜 让低保居民无忧

    年近70岁的北京孤寡老人于启恽1962年患上了胸椎结核,成为高位截瘫患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十分贫困,这些年一直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此外还有重残补助、福利养老金、临时救助金、医疗救助、大病医保等。“如果没有政府这么多年来的关照,我的人生根本无法想象。”于启恽告诉记者。

    杨晓超说,5年来,北京市坚持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重点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三农”、交通出行等方面的投入。

    记者了解到,仅就养老保险一项,为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最困难群体,北京市对重残人、残疾人参保缴费给予全额或部分补贴,每年支出约4980万元。2007年以来,北京市城市低保标准已提高7次,保障标准提高了57.6%。农村低保自2008年建立以来,保障标准已提高一倍多。

    “北京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将事关百姓利益的问题作为财政保障重点,增民之利、解民之困,凸显了政府为民理财的理念。”杨晓超说。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物价稍微涨一涨,全家的日子就要紧一紧。”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食品类价格上涨让北京市民田怀义忧心忡忡。

    记者了解到,为缓解物价上涨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压力,北京市先后出台了社会保障救助与CPI挂钩联动、统计低收入阶层CPI、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多项措施改善民生。

    杨晓超说,2011年,北京市统筹8.6亿元支持“菜篮子”工程,安排价格调节资金5亿元,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等相关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向退休人员、征地超转人员和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累计投入财政和社保资金60多亿元,惠及310多万城乡居民。

    田怀义告诉记者,目前,每个月政府“多发的钱”将近800元,包括给低保对象的临时生活补贴、面向残疾人的生活补助、粮油困难补贴,还有100元助餐券。“让我们家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据悉,为缓解困难群体因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自2011年1月1日起,北京市大幅调高城乡低保金、发放粮油困难补贴,实施出台了一揽子待遇提高措施,职工最低工资由960元提高到1160元;企业退休养老金平均水平由2098元提高到2268元;城市低保标准由430元提高到4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10元提高到300元。

    当好百姓“管家” 做好“加减乘除”

    杨晓超说,公共财政就是聚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为此,北京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力求切实管好百姓的“钱袋子”,保证纳税人的钱用得安全、高效。

    近年来,北京逐步建立起全过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对重大项目支出预算实行事前评估、投资评审,事中绩效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价、问责制度。建立增收节支长效机制,2007年至2011年累计压缩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21亿元。2010年,首次主动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2011年,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在全国省级地方政府中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公务用车数量、部门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等相关信息,着力打造“透明财政”。

    “在管好钱的同时,北京还着力强化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控效能。”杨晓超说,“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减”轻社会负担。落实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乘”出放大效应,强化资金政策合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财政累计投入268.07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185.4亿元,总体放大效益8.2倍。“除”去落后产能,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奖励“三高”企业退出,加快推进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