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子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作文 > 正文

北京市9部门联合发文指导加强康复医疗

2016-07-21  来源:新京报
[字体: ]

 9部门联合发文指导加强康复医疗,公立医院部分治疗床位或转为康复床位

        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近日北京市卫计委、市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常住人口0.5张康复护理床位。

        2020年基本形成康复医疗服务网络

        为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近日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教委、经济信息化委、民政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金融局、市残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据了解,北京市到2020年,康复医疗服务体制、机制、模式和政策法 规体系基本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康复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居民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实现每千常住人口0.5张康复护理床位,每张康复床位 至少配备医师0.15名、康复治疗师0.3名和护士0.3名的建设目标。

        探索社区及家庭康复服务模式

        北京将构建连续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体系由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 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成。还将引导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或部分治疗床位转换为康复床位,整合优化康复医疗服务资源。加强社区和家 庭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引进人才,加强专业培训,探索提供社区、家庭康复的服务模式。加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

        北京市还将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或以多种形式投资康复医疗服务业,鼓励康复治疗师设置独立的康复医疗机构或独立执业。按照不低于25%的资源配置标准为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预留审批空间。

        利用医保支付促进双向转诊

        《意见》中提到,要在康复医疗服务上建立分工合作机制,推进分级诊 疗,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转诊。同时也要探索利用医保支付手段,促进双向转诊的有效实施。具体如何推进分级诊疗?市卫计委表示, 将探索建立康复患者转诊机制,研究制定康复效果评定标准及康复患者转诊标准、规范和流程,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康复患者的双向转诊。

        此外,市卫计委还将建立康复治疗师管理和培养机制,建立康复治疗师持证上岗制度,将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同时引导鼓励其他专业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转岗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康复治疗师。

        追问1

        康复医疗需求有多大?

        我国现有8300万残疾人、2.7亿慢性病人和1亿慢性疼痛患者,对 康复医疗存在巨大需求。目前,三级医院心脑血管、肿瘤等住院患者中,一半以上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因出口不畅常滞留在三级医院,不利于患者得到专业康复训 练。尤其对脑神经和骨科疾病患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举例来说,每年安贞医院冠心病术后康复需求大,医院每年支架1.1万人,搭桥4000人,其中北京患者中有6000多人需要术后康复。

        追问2

        康复转诊面临的问题?

        今年5月,北京启动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在朝阳、安贞、同仁等12家 大医院接受诊治且急性期间病情稳定后的患者,符合条件可转至小汤山及老年医院接受康复治疗。而朝阳医院院长陈勇在启动会上称,目前分级诊疗“上转人多,下 转人少”。他解释,朝阳医院本部床位1400多张,一年出院约80000名患者,探索分级诊疗以来,一共只有约3000例患者向外转出,从医院向外转出的 病人普遍比从外转入的要少。

        追问3

        能否缓解“看病难”?

        市医管局负责人表示,康复医疗的展开能够大幅缩减患者开支,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医保支付的压力。2015年北京市属医院平均住院日是8.3天,而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不到7天。市医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通 过康复患者有序转诊,把平均住院日降到7天,按照2015年9家市属综合医院收治47.32万住院病人测算,能够多收7.17万住院病人,住院病人增加 15.14%,相当于新建一个1500张床的三级综合医院,有利于缓解“看病难”。

发布人:  验证码:  
200汉字以内
-- 信息检索 --
精彩推荐
本站为公益宣传站,如涉及版权,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 合作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