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也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作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主导型城市,如何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围绕“创建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以水资源和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和安静工程,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市出境断面水质在河南省处于领先位置,交通噪声控制跃居“2003年全国十大安静城市”榜首,特别是经过努力,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比例由2003年的26%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69%,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等称号。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市的环境质量与创建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相比,与构建和谐洛阳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就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
一、以环境保护的理念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在工业污染治理上,坚决淘汰落后项目和工艺,取缔、关停所有“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设备。特别是对金钢砂、石英砂、耐火材料、小选金、小选矿等重污染项目,全部予以关停。对于新上项目,坚持从严审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做到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增产不增污。
凡有污染的项目,不管投资多大,效益多好,都不得引进,引进的也要予以关停。所有的技改项目,都要坚持提高效益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并重。在水污染防治上,严格实施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投资6000万元,对贯穿市区的瀍河、大明渠、秦岭防洪汇进行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建成使用的涧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涧河、瀍东、新区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建设,明年上半年将陆续投入使用,届时市区绝大部分污水可得到有效处理。与此同时,偃师、新安、栾川、嵩县等一批县城污水处理厂也正在建设,其它县城污水处理厂年内将全部开工建设。在大气污染防治上,要求全市所有污染点源都要建设消减二氧化硫的烟尘排放装置,在城市实行“以气代煤”和“以电代煤”,今年上半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已达126天,占全年目标的57%。同时,注重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盘龙冢、涨落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集中供热、煤气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从今年起连续3年,洛阳市政府将每年投入5000万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工作,洛阳所辖的9个县(市)也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使环保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以生态城市的理念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先行”的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探索一种既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又可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一是加快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步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我们发挥洛河穿城而过的优势,不断加强洛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建设,建成了长达15.5公里的洛浦公园和总面积近万亩的洛河水面。在城市四周,分别建设了周山、龙门山、小浪底和上清宫4个森林公园,总面积达5万亩。今年,我们还要在洛河南岸隋唐城遗址上建设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使其逐步成为城市“绿色心脏”。二是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绿色通道工程,通过飞播、人工造林等措施,有效恢复绿色植被,扩大森林面积。三是通过对水源地涵养区、风景名胜区、主要生态构架体系区域实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对各类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各种林区等区域实施预防性保护,提高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实行长远规划,规范管理,重点实施城区公共绿地、小区组团、公园广场等绿地建设,开展创建绿色园林单位和绿色社区活动。近几年我们新建、改建了牡丹广场、东周王城广场、青年宫广场、洛阳火车站广场、洛阳东站广场等几个大型城市广场,新增街头绿地和街头广场100多处。
目前,洛阳市绿地总面积达369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2%,绿地率33.5%,人均公共绿地10.2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城市气化率90.2%。
三、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洛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就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努力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逐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一是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工业布局、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